让经典诵读有声有色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500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内涵深刻。因此,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有利于扩大其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爱国情操,提高综合素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将古诗文作为校本课程,编选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丛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小学生受识字量和阅读量不足的限制,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不够浓厚,因而培养其诵读兴趣是关键。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布置了每名学生上台讲解并领诵一首诗的任务。能当“小老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所以学生课下都积极准备。课堂上,我利用背诵诗词的时间,借助古诗教学渗透诵读方法,还采取“接龙背诵”“打擂台”“抢答”“评选背诗小能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校举办的两次传统文化艺术展演中,我班学生选择以现代歌曲的形式唱“声律启蒙”和“读唐诗”。从活动的准备到最后的展演全过程,学生都自发地准备。有古筝伴奏,有现场书法、国画的展示……他们浸润在国学经典中,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为使学生养成背诵古诗文的习惯,我开展了“每日一诗”活动。许多学生利用放学后走在回家路上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比赛背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积累的古诗文越来越多,他们参与背诵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其次,借助诗配画,助攻经典诵读。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首诗都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古诗“学习目标”中有一条“学习提示”: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说说诗句的意思。在这些的启发下,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如果让你给咱们诵读的经典诗词配画,你会选择哪种类型的诗词呢?”然后,我请学生自选一首诗并配上一幅画。收上来的学生作业给了我许多惊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大林寺桃花》,这些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经过讨论、交流,我与学生们达成一致:写景的诗词更适合进行诗配画的作品展示。通过开展诗配画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再次,经典诵读与书法练习紧密结合。正如书法家沈尹默对书法的评价:“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同时,我把书法练习引了进来。为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我为他们购买了专门的书法练习纸。自从有了书法练习纸,学生们更加严肃、认真地对待每次练习。有的学生还制作了带有自己姓名的印章,每次练完后都盖上自己的印章,俨如一个小书法家。书法练习和书法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让他们从多方面感受古诗文的精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诵读古诗文应像春风细雨滋润万物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找出更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带领学生有声有色地诵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