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健康生活 黄河岸边 踏着词曲瞻伟人 盛夏瓜事 茅山之旅 夏天开胃吃“糟货” 从家学传承看家教门风 毕业季回望同窗情深

第8版:健康生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健康生活
08

黄河岸边 踏着词曲瞻伟人

□ 白英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万里黄河一路奔腾而来,仿佛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创造出的绝美画卷。她时而放荡不羁,时而平缓舒畅,时而咆哮怒吼,时而委婉沉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塑造险峻奇特自然景观的同时,留下了丰富厚重的伟人足迹。毛泽东对黄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1935年进入陕北后,他在黄土高原上生活、征战了10多年,曾两次东渡黄河,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视察黄河、治理黄河,为新中国建设服务。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重走黄河,踏着词作谱就的旋律探寻伟人非凡的境界。

黄河从老牛湾转头向南,在晋陕大峡谷中下部,经吕梁山阻挡,冲出一个奇特的大转弯,就是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古渡口的“天下黄河第一弯”。这个长达8公里、弯曲度几乎呈“句号”的圆湾,入湾与出湾的直线距离仅有700米,近乎首尾相连,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登高远眺,石楼湾的雄浑浩荡与优雅姿态尽收眼底。这湾转拐得从容、自然、温婉,没有歪径岔路,没有旁枝斜叶,没有玄弄曲幽,一气呵成,大方大气大度,极其雅美。

黄河向来以雄浑豪迈著称,如此婉约清秀之景在黄河流域实属罕见。位于黄河湾下的辛关古渡口,全然不如想象中那般热闹,而是静得出奇,清静得像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行走在村里,行走在黄河边上,会感到内心充溢着一种别样的纯净、一种恬适的安然、一种沉默的自信。谁能想到,这散发着幽幽古意的山林,纯丽宁静的黄河岸边,竟然孕育了毛泽东笔下著名的《沁园春•雪》的豪逸诗境!

1936年1月26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三,毛泽东、彭德怀亲率东征大军,从瓦窑堡出发,途经延川,踏上东渡的征程。2月21日一早来到辛关渡口,当晚乘船渡河,顺利转战山西石楼。 2月22日晚上,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毛泽东于23日在渡河前登高远望,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尽展眼前。头顶浑莽的天,身披浑莽的雪,俯视浑莽的河,历史的流云不经意间悲壮地飘过眼前。站在秦晋高原上,主席的双脚似乎踩着一个民族浑莽又浩瀚深长的历史河道,一队队穿着灰布军装,戴着红五角星军帽的战士扛着枪从身边走过,被风雪笼罩着渐渐远去,融入浑莽无色的天地间。看着这一切,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毛泽东的胸中燃烧起来,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孕育心中,必胜的豪情与信念赋就了冠绝千古的壮词。

山脚下的留村至今完好地保留着毛主席的路居地,路尽头有一棵茂盛的大树,树下一个石头砌成的院门楼显出与周围土窑洞的不同,“留村货栈”的木匾横在顶上,门前的场地上,一个脸膛红黑的汉子正在晒粮食。我跟着汉子进到院里,只见正对面的窑洞门口挂着个大红的牌子,上书“毛主席《沁园春•雪》创作地”。屋子门口有一盘陕北土炕,炕上有一张小桌和一盏油灯,乍看恍若隔世,炕后贴着一幅毛主席在油灯下创作的大照片,对面墙上是毛体草书《沁园春•雪》。红军东征时的电报、中央文件、摄影图片在这里得到完整保存。当年,毛主席下山进驻这座小院,在指挥东征大军的作战间隙,写成了震惊中外的诗词名篇《沁园春•雪》。满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红军东征部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毛泽东在石楼亲自指挥取得了关上、蓬门战斗的大捷。国难正当头,东征到石楼,一曲沁园春,千古唱风流。《沁园春•雪》一词于1945年10月赴重庆谈判时公开发表,激起了强烈反响。这首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被无数仁人志士竞相传诵,也激励无数风流人物前赴后继。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