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课改人物 对话孙俊勇:追求教学评的一致性 我这样“收买”学生

第5版:课改人物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课改人物
05
【教你一招】

我这样“收买”学生

□ 山东省文登新一中 崔旭日

20世纪90年代初,刚毕业的我在职业学校做班主任。

一次,班上一名学生来找我借钱。这是一名经常因为各种问题被各科教师惩戒的学生,我也曾不止一次批评过他。我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借给了他100元。事后几个月,他一直没有还我,直至我调离了那所学校。

后来,我经过反思才明白:其实,真正让我失落的不是钱,而是教育的缺憾。我只是看上去怀有一腔工作热情、干劲,却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成为影响他们成长的那个人。

2000年,一次期中考试监考途中,我发现教学楼走廊墙上贴了一张“寻物启事”的纸条。纸条上的文字大意是“本人丢了本是一个月饭费的23元钱,因为家庭困难,希望拾到者能归还”。落款是我班一个侯姓女生。

当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对这个自尊心一直很强的女生来说,要在全校师生面前贴上这样一张纸条,公开承认自己家庭的贫苦,需要多大的勇气!思虑再三,我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问她丢的钱都是什么样的,然后悄悄地照着她的描述拿了两张10元、一张2元、一张1元的人民币送到政教处,让其通知侯同学来认领。

在教室里,看着她兴奋地跑来跑去的身影,我得意地笑了。我知道,她还会收到一封所谓“捡钱人”的信,大意是本想留下这笔钱,但看了她写的寻物启事,为她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还能专心求学所感动,并决心像她那样刻苦求学——用23元守护一名学生的自尊心,可能是我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

2005年,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孙姓男生突然找到我借钱。从他支支吾吾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他特别喜欢搞一些小发明创造。这次,他想搞一个作品到青岛参加一场发明比赛,怕家里人不支持,就向我借700元钱。他有点儿迟疑地说:“要不,老师,300、500元也行!”

700元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第二天,我拿着我和爱人的工资卡到银行去了一趟,才凑齐钱给他。尽管有一点担心,但为了鼓励他的创新,我愿意冒这点风险。

他兴奋地说:“老师,我将来一定发明一种自动黑板擦,让您上课少受累。”

暑假的一天,我接到小孙的电话后来到百货大楼门口,他把700元钱递给我,还硬塞了一个机器人玩具给我的儿子。此后,每每看到学校的无尘自动擦洗黑板,我都会有一个幼稚的猜想:这是不是小孙的发明呢?

我想:我递给小孙的不仅是700元钱,更是对他创新能力的欣赏、鼓励和信任。而后者对小孙来说才是最大的价值所在——“钱”只是一种媒介、一架桥梁,如果我们能借助它为学生燃起哪怕是一小束向上向善的火苗,那么所有付出就是值得的。

30年来,我用这样的“小伎俩”“摆平”学生,“收买”人心的方式在变,但教育的初心一直未变。现在的我依然经常用钱“收买”学生,招数也越来越多:在班级奖励时,我网购一个小礼物;把班级照片定制成挂件,送给升级和毕业的学生;逢年过节,给在校学生发个红包,并写上一段祝福和激励的话……

或许,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小幸福”。每次成功“收买”学生都是一场通往美好的旅程。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