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 大奥妙
我开展的“种植园教育”实验课,从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基于“土豆芽”“土豆花”“土豆王”以及“土豆大变身”等自然生成的问题去设计。活动记叙了土豆种植、管理、收获、品尝的过程。小小的种植园成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让幼儿在感知、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热爱自然、热爱劳动,从而达到促进幼儿整体素养提高的目的。
呀,一筐土豆成了精
“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们家的土豆长出了长长的触角。”晨间谈话会上,珊珊瞪大了眼睛,一本正经地说着。
“土豆怎么可能长触角呢?它又不是活的。”“蜗牛才有触角呢!”“你们家的土豆是妖精变的吗?”……其他幼儿都不相信,珊珊感到委屈极了。
我立刻通过微信请珊珊的妈妈发来照片,又找来发了芽的土豆。通过对比、观察,幼儿们发现土豆长长的触角原来是土豆的芽。然后,我又用大屏幕展示了绘本《土豆的一生》。这时,许多幼儿惊喜地叫起来:“土豆的芽就是土豆的种子啊!” 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肯定,这引发了他们种植土豆的浓厚兴趣。
唉,都是花儿惹的祸
就这样,生了芽的土豆被种到了土里。不久,绿油油的叶子长满了整片种植园。幼儿们常常浇水、施肥、除草,每天记录土豆的生长状态。有一天,一名幼儿发现土豆开花了。他的叫喊声引来许多小伙伴儿围观。
金泽着急地说:“不能让它开花!奶奶说,开花就结不了大土豆。”一名幼儿说:“啊?开花才能结果呀!”另一名幼儿说:“可是,我们要的是土豆啊!要是不结土豆了怎么办呢?”金泽认真地说:“奶奶说,得把花全摘掉才行!”有的幼儿认同金泽的说法,有的不认同,还有的不置可否。
我说:“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办呢?咱们去网上查一查吧!”回到活动室后,我带领幼儿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我们了解到:土豆花虽会对其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要用土豆做种子就必须让它开花。为进一步探究植物花的特性,我们还品读了绘本故事《四季的花》,从中了解了各种花的秘密。
答案找到了,我们决定把种植园里的土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花要摘掉,一部分不摘,等收获时再比一比哪一部分结得土豆多。参与活动的幼儿也被分为两组。
等待结果的时间是漫长的,但这漫长的等待却让幼儿有了无穷的动力。两组幼儿都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土豆。其中,没摘花的一组将自己管理的土豆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每天浇一次水,另一部分一周浇一次水。
一次土豆开花,让幼儿们向着探究的纵深出发。
嗨,比比谁是“土豆王”
终于到了收获的时节,幼儿们迫不及待地开始收获土豆。
“‘无花一号’,结了6个土豆。”“‘有花一号’,结了5个土豆。”……通过比较,幼儿们发现:两组各10株土豆中,摘掉花的比没摘花的土豆多3个;个头差别不大,但是浇水多少的差别很大,浇水次数多的个头明显大很多。
“原来,有花、无花差别不大,重要的是要天天喝水。”“快看啊!快看啊!我找到了‘土豆王’。”“我的才是‘土豆王’!”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说。
我说:“你们把比较大的土豆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到底哪个土豆是‘土豆王’!”他们把几个比较大的土豆摆成一排,很快找到了两个看上去都很大的土豆。可是,一个高,另一个胖,到底哪个最大呢?大班的幼儿请厨师阿姨帮忙称了一下。结果,他们找到了名副其实的“土豆王”。
调皮的浩浩举着一个拇指大小的土豆大声说:“我这个是最小‘土豆王’。”其他幼儿迅速展开了搜寻。不一会儿,他们找到了“最长土豆王”“最圆土豆王”“人形土豆王”“三角形土豆王”,还有被虫子啃得最多的“洞洞土豆王”……总之,他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土豆并运用智慧赋予有趣的名字,把它变成自己心目中的“王”。
啊,土豆大变身
“土豆王”的比拼还没有结束,幼儿恒泽摆出奥特曼的手势喊道:“看我的土豆大变身——土豆奥特曼。”原来,他在地上摆了一个“土豆人”。
“真好!孩子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土豆王’变成什么样子呢?”我的话音刚落,新一轮“头脑风暴”开始了,幼儿们争先恐后地谈论起来:“变成小动物。”“变成薯条。”“变成爱心。”“变成土豆泥。”……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
神奇的“土豆大变身”开始了:用纸装饰,用橡皮泥装饰,用牙签把土豆和其他蔬菜连在一起,把土豆切成不同的形状再拼摆,做土豆印章……土豆在幼儿们的手里变成了小刺猬、黄牛、怪兽脸、积木、印章。他们又把各种玩具拼在一起,编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千姿百态的土豆让笑容溢满了幼儿们的脸,让智慧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下午离园前,我和幼儿们上网搜集资料,了解了土豆的营养价值以及各式土豆美食。紧接着,幼儿们各自带上心爱的土豆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一场“土豆美食大比拼”开始了——土豆又变成了土豆丝、土豆片、土豆块、土豆泥,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美食。幼儿们体验了制作美食的过程,品尝了亲手做成的美食,感受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小小的种植园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只要教师合理科学地利用自然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就能为幼儿教育提供最鲜活的教材。这样一来,自然界和社会就会成为幼儿获取知识和经验的窗口,成为幼儿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同时,幼儿就会在这种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的启迪下插上腾飞的翅膀。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