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方国:让课改赋能师生的成长
校长印象
齐方国是一位理性与感性兼容、认知与践行并重,对信念执着、对教育痴心的校长。他希望看到师生每天的进步,耐心地等待师生“扎根”成长。他把学生“装”在心里。对很多学生,他能一口喊出其名字,并且对其学习、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在教师们眼里,他是“硬”的,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操作、制度流程的规范执行,他说谁都不能打折扣,谁都不能糊弄;但他又是“软”的,年终的交流会上,教师们发自肺腑的成长感言一下子就触动了他心底的柔软。
距离东营市东营区黄河中学两公里的耿井村,从去年开始,村支书耿考亮就欣喜地发现,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不仅本村几年前外出寻求好学校的孩子们回来读书了,外地来求学的孩子也不断增加。
引发这种变化的,是黄河中学自身的变化。
“他们都是冲着黄河中学来的。家门口有了好学校,村民就不用舍近求远了。外来读书的学生多,村民出租的房子就成为抢手货。”耿考亮开心地说,“今年教师节,我到黄河中学去就带着一项特别的任务:代表全村群众感谢学校,感谢校长齐方国,感谢老师们!”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齐方国是怎样让学校“好”起来的?学校凭什么取得了家长的信任,又靠什么在社会上赢得了口碑?
答案聚焦两个关键词:“课堂”“课程”。这也是齐方国办学理念中的两个核心要素。而课堂改革、课程改革则成为这所学校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这些年来,齐方国始终注重课堂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课改力量赋能学校发展,不断成就着师生成长的精彩。
寻找“种子”的力量
让课改为学校快速发展赋能
2013年,齐方国调任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校长。面对学校发展处于低谷期的现实,他积极推进“适性课程”与“适性课堂”建设。“课程、课堂与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三个关键要素。”齐方国认为,学校发展也需要一种“种子”的力量。“适性课程”不仅是撬动学校育人生态重构的重要支点,更是为学生提供顺应个性特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促使其快乐学习、自主开发潜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力量源泉。他说:“‘适性课程’的建构实施要以‘适性教育’理论为基础,关键是‘适学’,根本是‘适教’。而‘适教’的前提是让每名教师都获得适性发展,载体就是建设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实施的‘适性课堂’。”
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困顿,正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的教师不愿意打破舒适区,对自己进行“革命”,怎么办?
“课改注定是一条难行路。越是难越要做,走在平坦的路上永远看不见最精彩的风景。”齐方国不仅用身体力行引导教师尽快走上课改道路,而且通过制度建设推动教师做课改的行动者、研究者。“适性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备课、讲课、作业、评价、辅导根据学情分层实施。这给教师们带来巨大挑战,倒逼教师改变自己。他们开始从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改变教学语言、态度和导学方式,改进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悉心进行课堂观察,撰写教学反思,持续跟踪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现象研究走向对象研究,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不仅适应了课堂转型,而且能从容地驾驭课堂了。
教师变,课堂也在变。课堂变革的力量不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而且使学校由弱变强,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现课改的魅力
寻找“撬动”教师发展的支点
2018年,齐方国调任黄河中学校长。这所在原街道中学基础上成立的新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骨干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改变,从哪里开始?
齐方国还是把“改课”作为课改的主攻方向。第一年,齐方国结合现状,带领教师做基于“堂堂清”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师们一方面给学生做前置知识的补偿,另一方面聚焦当堂达标与反馈。“底子太薄,必须补起来才能撑得住有分量的改进。”齐方国说。基础打牢后,接下来的行动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于导学评一体化的适性课堂教学改革”提上日程。
“要引燃教师们成长的‘发动机’。”齐方国与教师们一同进入课改“深水区”。学校建立起“达标教师→骨干教师→领军名师→首席教师”四级培养平台,促使教师实现专业层级发展。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实行导师制,设立“名师课堂”,开展读书沙龙、适性课程“草根课题”茶话会、课程研发骨干教师论坛、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我们尽量多争取市级、区级优质课堂教学活动来我校举办。这样,教师们就有机会研究和学习高水平教师的教学,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齐方国说。
不断努力获得了可喜的回馈。3年来,学校立项全国教学专项课题1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两项,仅今年上半年,初中部就有54名教师在市、区、校各级活动中执教公开课。
学校教科室主任张淑英在课改研究中练就了专业功力:“‘导’要求教师深入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究学生。但是,在以前,这些是被我们忽视的‘功课’;现在做起来了,我感觉有了专业‘骨骼’。‘学’则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评’是验标,一是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和恰当的评价方式,二是把‘学’的评价贯穿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
语文教师高娟也是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典型。原来,从教二十几年的她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上课,缺乏参与课堂展示的勇气。“作为一名没见过世面的乡镇学校教师,哪有实力与区直学校的教师同台比拼?”高娟坦言,“齐校长带领我们做研究后,我才发现自己也有创造‘高光时刻’的潜力。”3年来,高娟不仅在全校“师带徒”工作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而且多次执教市级公开课,她的“一师一优课”也在省里获得“优课”评价。
“在刚刚结束的全市初中学科带头人评选中,我们学校的语文、英语学科参评教师分别夺得了讲课的第一、第二名。相比原有的基础,这样的成绩太鼓舞人心了!”齐方国高兴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和课堂变革不仅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是变革人,尤其是变革人的精神。”
放大德育的力量
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生态场”
黄河中学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校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约占56.9%,他们来自全国28个省份;大部分学生家长为经商人员、渔民、农民,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提升德育的时效性,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齐方国认为,德育就是学生道德习惯的长期养成教育,德育课程建设应从细节着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德育不是生硬地灌输,德育必须生活化,才能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围绕“教育即适性发展”的教育理念,黄河中学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状况和知识水平,制定不同学段的德育序列目标,以文化、活动、实践、管理为载体,把德育目标落实、落细、落小。
学校将一至九年级学生德育目标分上、下两学期进行细化,每个月都设置不同主题,每个主题又通过4个周子主题做进一步细化分解。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德育目标下,9月份设置的德育月主题为“我爱我们的学校”,周子主题为“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争当合格小学生”“学校伴我长知识”“新生入学应知”的“四个一”教育。10月、11月、12月分别设置“我是中国人”“安全自护”“我是诚实的好孩子”主题。下学期的5月、6月则根据时间节点设置了“我要入队啦”“快乐的节日”等月主题。
“小学的德育目标是养成好习惯、快乐成长,初中就不一样了,中学生要将德育目标内化成习惯,为成人成才奠基。”齐方国介绍,“比如,同样是9月,作为毕业班,九年级的月主题设置为‘路,在我们脚下’,周子主题为‘我将这样对待生活’‘做合格初中毕业生’‘目标从这里开始’‘迈好人生第一步’等。建构起这样的目标体系,师生就知道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了。”
围绕德育目标体系,学校确定了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素养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运用量化管理手段突出班级德育的典型带动作用;同时,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学生作为校长助理,以周例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日常管理工作,构建起学校与学生之间通畅的信息反馈体系。学生自管中心和学生申诉复议会则承载了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双重功能。在这些组织中,学生充分感受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提升带来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齐方国还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运用于德育工作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状况”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全校3853名同学的家庭现状和求学的不易,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帮扶同学的意愿;以“搜寻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俗民风的传承与变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以吕剧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对家乡的传统剧种有了深入认识,为家乡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而自豪。
用足、用活身边和校园里的德育素材,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让课程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
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
该校有一支黄河女子足球队。在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总营集训中,该队有3名队员入选最佳阵容,1名队员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两名队员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称号。
据齐方国介绍,黄河女子足球队成立于2019年。在教练的带领下,队员们不怕苦、敢挑战,练就了“铿锵玫瑰”的品质。2019年,黄河中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2020年东营市首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联赛中,黄河女子足球队夺得了初中女子组冠军。队员们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也有了不同的成长。今年入选最佳阵容的队员何可欣三年级时就入队,作为3年的替补队员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妈妈说,我比以前有毅力、有目标了,改掉了散漫随性的坏习惯。”何可欣说。“小时候,我身体很弱,经常感冒。几年的踢球锻炼让我的身体棒了。重要的是,我在球队中学会了更好地与伙伴合作分享。”队员徐佳莹说起来头头是道。
足球队正是学校拓展课程的一项成果。“我们深信每个人都可以在某项活动中成为诗人、艺术家,因此千方百计让这些学生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个领域,挑选一项活动,深入仔细地研究它。”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教育观点,齐方国非常认同。“每名学生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汇聚更多资源,开设丰富多元的课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目前,学校开设了阅读、写字、足球、篮球、排球、戏曲、传统文化、生物奥赛、信息技术奥赛、播音主持、太极拳、剪纸等拓展课程,还有以自然科学、黄河口文化、石油文化、移民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类课程。
每周五下午,黄河中学校园里比往常更加热闹。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走班时,校园里到处洋溢着学生们参与课程的快乐。每年的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学生们的成果如一幅幅生机灵动的画卷,在校园里次第展开……这时,齐方国总会欣慰地眯起笑眼,享受着学生们成长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站在学校大厅里,齐方国向记者介绍新的课程规划:“我们即将开设无边界课程,结合东营地域文化设立石油文化厅,将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融合,做跨学科的项目研究,为城乡接合部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摄影 彭书军)
校长名片
齐方国,东营市东营区黄河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全国青少年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第三期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东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东营市科技创新校长,东营市优秀社会科学研究专家,东营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或参与研究市级以上课题10余项,“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适性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适性教育的校本行动研究”获东营市第二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教育论文10余篇,出版教育著作5本。
齐方国喜欢同学生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