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课改人物 程春娴:思政课要在学生心里“燃起一团火” 关于中小学心理课程标准研制的意义及举措

第7版:课改人物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课改人物
07

程春娴:思政课要在学生心里“燃起一团火”

□ 张桂玲

在很多学生眼里,思政课往往是枯燥的,思政课教师也因此“不受待见”。但是程春娴的思政课打破了学生的这一“刻板印象”。她用了20年时间,磨砺并形成了以 “生活•对话”为底色的思政课。没有任何花架子,看起来朴实无华、聊天式的教学,却“很有料”“很抓人”,总会让学生欲罢不能。对此,她说:“我没有秘籍,但有追求。”她追求的,是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情绪有调动、视野有拓宽、思维有深化、情感有升华”;她追求的,是每堂课都能让学生享受到对话的酣畅、思辨的乐趣、沉浸的美好和成长的幸福。

20年前,从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程春娴,又回到了留下过自己高中3年美好回忆的母校——山东省实验中学。不同的是,她变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彼时,站在思政课讲台上的程春娴,意气风发,青春逼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满腔热情,完成自己生命中的这次华丽转身。

然而,没过多久,她就失望地发现:尽管自己在讲台上口吐莲花、激情四射,却总有一些学生不买账,在她的课堂上昏昏欲睡。最让她不能接受的是,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我不喜欢思政课,它是那么枯燥、那么无聊”。

对于初为人师的程春娴来说,这不是一张纸条,而是一盆冷水,瞬间把她浇了一个“透心凉”。

“正是‘这盆冷水’浇醒了我。从那天起,我就立志要扭转学生对思政课的这一认知,要让我的思政课堂成为受欢迎的课堂。我要燃起一团火,点燃学生眼里的光!”

一场改变,从此开启。

程春娴认为,思政课应该是充满精气神和吸引力的——

“学生眼中闪着的光,才是课堂上最美的星”

怎样让学生喜欢思政课?

一张纸条促使程春娴开始从自身找原因。反思中,她找到了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那么卖力,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的主要症结之一——真正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有互动。课堂不该是教师自顾自的“表演”和“一言堂”,而应该是一场师生共同奔赴的成长之旅。

由此,程春娴开始尝试在课堂改革与创新上下功夫进行研究。为弄清一个问题,她常常不厌其烦地查找各种前沿的教学书籍,不断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把组里每名教师的课听了一次又一次,探寻合适的教学模式。2002年,网络通信还不方便,她就采用课上电话连线的方式引入校外资源;没有社交软件,她就用邮箱论坛征集学生的意愿和观点。后来,她又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动画制作软件,自己绘画、自己配音,把难懂难记的知识点制作成动画。

教师变,则课堂变。慢慢地,学生们开始喜欢上程春娴的思政课了。

一堂课,能否让学生“抬头、点头、摇头”,成为程春娴判断自己的课能否让学生“走心”的重要标准。

“在我的思政课上,我希望学生们能抬起头、点点头、摇起头。当大家都抬起头时,说明大家已经对这堂课产生了兴趣;当他们点头时,就说明他们可以理解并接受相关的道理;当他们摇起头时,就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证思考了。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而今,每周两次、在课堂开始的前5分钟开展由学生轮流主持进行的“时政播报”和“评论员文章赏析”,已成为程春娴思政课上的两大“必备曲目”,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播报的题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程老师,下节课,我要自己写一篇评论员文章,读给大家听。”

一名学生在毕业前写道:“在您的影响下,思想思政教育专业成为我在志愿填报时最青睐的一个,或许‘长大后’,我也会‘成了你’……”后来,这名学生顺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思政教育专业,立志成为一名思政教师。

这些来自学生的反馈,让程春娴力量倍增:“从排斥到喜欢,从喜欢到跟随,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如此。”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程春娴的进步也突飞猛进。工作第三年,她就参加了济南市优质课评比,并一路讲到全国,成为当年全国思想思政优质课一等奖最年轻的获奖者。2020年,在山东省首届思政讲课大赛中,她获得特等奖第一名。后来,她又获得了山东省优秀思政课教师等市级以上奖励30余项,开发了多个校本课程,执教观摩课、交流课30余节,广受好评。

但在程春娴眼中,学生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大奖”。她说:“这些奖都比不过学生对思政课从厌到爱的转变更让人振奋。学生们眼中闪着的光,才是课堂上最美的星。”

程春娴高度关注要通过对话撬动学生的思考,点燃思维——

“思政课上最美的是什么?那一定是思考,是思维的提升”

随着课堂改革尝试的成功,程春娴对思政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她发现,新课改10年来,多数思政课教师基本还是机械性的、表演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缺乏课堂生成性的生活与理论的交融、思想与智慧的对话。在一些浮华的形式背后,仍是教师对课堂交往的垄断和独裁,从而偏离了思政课的“育人”本真。

于是,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她经常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激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如何实现真正的“对话”成为她的一种自觉追求。

“每一次对话都是一场思维的风暴,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会在这种对话中激发出来。”基于这样一种体验和认知,从2013年开始,程春娴主持开展了“生活•对话”课堂教学模式的省级课题研究。

何为“生活•对话”课堂?其价值取向和理想状态是什么?程春娴有自己的“野心” :她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上都能抵达一种理想之境。

——在宏观上,她力图破解当今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忠诚于学科,却背离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等问题,实现高中思政课堂教学高效性、实用性、深刻性的有机统一。并力求在政治课堂教学上提供新的教学模式范例,进一步发展课程与教学理论。

——在微观上,她希望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切磋、对比辨别,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对话的能力;通过交换看法、分享体验,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心灵的觉醒;通过思维碰撞、整合创造,迸发灵感的火花,激励创新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欣赏与发现、尊重与理解;学会辩证地思考、客观地分析、理性地判断;学会积极地表达、负责地论述、真诚地倾听。总之,要让学生“默”者能言,“言”者能听,“听”者能思,“思”者能行。

比如,在教学中,程春娴根据中学生喜欢从事物的反面考虑问题的特点,总结出了一种“用逆反消除逆反”的“对话法”。有一次讲到“中美撞机事件”时,程春娴先介绍了事件背景,然后话锋一转,提到了社会上的一些声音:“怎么能放人呢?竟然还把飞机还回去!”“以牙还牙,直接把咱的战机开进他们的领空得了!”“士可杀不可辱,直接宣战,拼个你死我活!”……

果然,如程春娴所料,没等她说几句,就有几名学生开始反驳了——从国际局势,到我国发展大局,说得头头是道。最终,他们的发言得到了全班的认可。而程春娴则以被彻底“说服”的结果告终。

“思政课的魅力所在,就是课本是既定的,但课程却有着很多的可能性,新的事情一直在发生,所以课堂上讲述的东西也注定要不断地跟着变化。”程春娴说,“新的时政一直发生,我们就要一直走在寻求新时政的路上。即便同一堂课,不同的时间点来讲,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斯宾塞•约翰逊曾说过:“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程春娴也经常问自己:“你是否在一直拥抱变化?你有没有给予学生一种拥抱未来变化和各种不确定性的思维方式?”为此,自从主持“生活•对话”课题研究以来,她一直坚持:“思政课不能止于课本,而要带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视角。”

在程春娴看来,思政课不仅要“有趣”,更要“有为”——

“一堂好的思政课,应关注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程春娴课堂上的“对话”,不仅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原则和目的,是一种对话的理念和精神——“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看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具有表达和交往需要的人。”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是,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依据这些要求和理念,程春娴对自己所研究的“生活•对话”教学进行了一个界定——

立足生活世界,在相互尊重、信任、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通过师生、生生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探究和解决教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

事实上,程春娴也是这么做的。她喜欢走在学生中间边聊边讲,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观察、发现、感知、引领他们。她还组织开展了直面社会话题的“大对话”课堂,提出的话题有“民主问题怎么看”“追‘星’追什么”“怎么才是真正的爱国”“‘打老虎、拍苍蝇’的启示”“‘法理情’如何融于一体”等。

2020年疫情期间,程春娴收到了因疫情滞留国外的一名学生小成的信息,他谈到自己如何努力为国发声。这让程春娴激动不已:“曾经,小成是个小愤青,抨击时弊、讨论问题时不乏尖锐偏激的观点。我们在课堂上时常展开思想交锋,但我喜欢他勇于直面问题的勇气。”于是,在课堂对话中,她就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小成更加客观、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帮助其实现“情绪有调动、视野有拓宽、思维有深化、情感有升华”。

“通过那次与小成的交流,我强烈感觉到了他身上的改变。这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思政课不可替代,思政教师责任重大!”

人物名片

程春娴,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实验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山东省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济南市最美教师,济南市优秀共产党员,济南市“立德树人双领军”团队成员,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山东师范大学合作硕导。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思政课讲课大赛特等奖第一名等国家、省、市级奖励近30项,主持省级课题已结题并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执教各级观摩课20余节,广受好评。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