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探寻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 柔情似水润童心 春到五龙潭  教师书架 读《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师生同读一本书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苑】

探寻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

——读《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 黄东光

在精深悠远的中华文脉中,节日文化是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谈到节日文化,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我们的传统佳节。对现代人来说,每个节日的历史演进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文化学者陈玉新的《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以节日文化入题,从节日文化的源与流切入,道出中国传统节日的博大魅力。

作者依照时间顺序,根据岁时节令的变化,特意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6个传统节日,一一进行图解。其中既有我们熟知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佳节,也有一些“热度”虽不高,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龙抬头、上巳、冬至、祭灶等节日。陈玉新从源流演变、传统习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文化等方面,针对这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社会风习和时代气象,逐一进行拆解。

中国的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每个传统节日的产生都在诠释着文明的赓续,代表着文化的传承,是人与大自然守望相助的有力佐证。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懂得了以时令去指导农业生产的道理。在辛勤的耕耘中,智慧的古人通过侍弄庄稼、培植禾苗、收割作物,逐渐洞悉到日升日落、月圆月缺等自然现象,并根据大自然的这种变化,通过夜以继日的观察和思考,逐步把握了自然界四季更替的规律。令人惊奇的是,把这些规律应用于农业生产,不仅能有效地规避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能克服看天吃饭的弊端,大幅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久而久之,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越来越趋于成熟和理性,便衍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农谚、农习和农俗,又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总结和提炼,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广为人知的二十四节气。

本书提及的这16个传统节日,大多便脱胎于二十四节气之中,它们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因此,无论是在节日的内涵、表现的形式,还是在文化旨趣等方面,无一不与农事活动有关;更重要的是,它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春节,从中国的阴历而论,它代表着年首,预示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这一天,国人都会进行除旧布新、纳福祈年的各种庆祝活动,人们通过辞旧迎新,殷切期望来年红运当头、好运连连。彼时,春节就像一种精神符号,寄寓了人们对岁月静好的无尽向往。于是,便很自然地派生出“守岁”“放鞭炮”“吃团圆饭”等文化习俗,让节日之光把整个春节的生活朗照得分外温馨明亮。再如重阳节,同样是把农事和人们的寻常生活有机地关联到了一起。按时令,重阳期间正是秋高气爽,一年中收获的季节。于是,人们为了表达对自然的尊崇、对家中长辈的敬慕,就把农历九月九日这天,定义为敬老尊老的节日。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在个位数中又是最大的一个,两九相重,更有了长久、长寿的寓意。由自然界的五谷丰登联想到人类的烈士暮年,重阳节的深厚文化意蕴由此可见一斑。

陈玉新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精神。传统节日作为载体,寄托着关于民族情感最温情的呵护与敬意。”正是这种对节日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情感的珍视,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人们能够彼此走到一起,感受节日的温度,体会节日文化的热度,从而充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宏阔厚重的气度。基于这种朴素的情感,陈玉新在诠释我们的节日文化时,更多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生成基因通过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意味隽永的古画古迹,深植于每个传统佳节的解析中。从而,让那种美好的文学意境汇聚着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丝丝缕缕沁入心田,唤醒了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记忆。

评析中,陈玉新毫不掩饰他对节日文化的喜爱。他真诚希望通过这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能够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增强文化的同根性和亲和力,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既与时俱进又历久弥新,在中华文化的节日长廊中迸发出别样的光彩。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