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评价“驱动”学生的阅读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双减”政策落地,让学生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这就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契机。我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学习空间,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为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探索建立了一套课外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教师、家长全员参与评价,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阅读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面和阅读质量,促使学生快乐自主阅读。
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不仅要基于课程标准,而且要基于学业质量,并且分段、分层、分学期落实。所以科学的评价需要教师分阶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采取各种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其课外阅读行为作出合适的评价。例如:我们根据《学业质量评价指南》中关于五、六年级课外阅读的相关内容,分别从阅读兴趣、成果展示、阅读量等方面制定了各学期的评价标准,让各个学段的阅读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有效实施,首先为每个年级提供推荐书目,学生从中自主选取感兴趣的书籍,组成主题共读小组,小组成员就某一本书、某一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发现。这样采用小组共读的形式,不仅更容易让每名学生自主阅读,而且依据评价标准展开小组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学生如果把阅读当作任务去完成,就会觉得读书枯燥乏味,缺乏阅读兴趣,也就不能坚持阅读。这种只是处于应付状态的阅读,很难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更谈不上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因此,对学生的阅读作出及时评价,以保证每天的阅读时间,并且让学生沉浸在书中,就变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依据课标和评价指南,对各学段每天读书的时间作了规定,采取自评与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星级量化。在这种过程式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阅读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阅读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我们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采取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做批注,注重“读”“思”结合,采用读说、读画、读写、读演等方式,利用课前3分钟或阅读课时间开展趣味性读书活动。采用学生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各自不同的表现实施星级量化,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提高阅读品质。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要想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能单单依靠学生的在校时间,而要把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利用从教材中习得的知识、方法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扩大阅读面。因此,我们把学生每日读书内容“每月一汇总”,进行“每月一评”。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家长评和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的阅读种类和阅读量实施星级量化。通过月评这种开放式评价,营造了你追我赶的阅读氛围。大多数学生不仅主动完成每日的阅读任务,而且为了超越同伴,自觉增加阅读量,阅读积极性大大提高。
新课标建议,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要关注其阅读面、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我们的日评、周评、月评3种星级量化评价包含了对这些方面的全面考查。为使阅读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我们在这3种星级量化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得星的多少实施等级化的分层评价,每学期再根据学生的等级情况评选出各年级的“读书小达人”“读书小能手”“读书小博士”等,让评价更具延展性,以此不断激励学生。这样就从评价功能、方式方法、时间内容等多个方面构建起完整的评价体系。这种多角度、多层次、评价主体全员参与的评价体系的应用,既关注了阅读的深度,又重视了阅读的广度,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乐趣。
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和分享读书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