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讲故事,让孩子爱上读书
听家长讲故事是少年儿童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捷径。在亲子共读活动中,家长利用讲故事这种妙法引导孩子读书,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读书。
设立“讲故事时间”,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喜欢听故事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对孩子来说,妙趣横生的故事就像阳光、空气一样重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是兼具关爱功能的教育活动,不但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品格,提升学习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而且能让孩子爱上读书。
为给孩子讲好故事,家长在与孩子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对固定的“讲故事时间”,给孩子讲一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故事,或者与孩子一起朗读故事书。讲故事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半个小时左右为宜,以免引起孩子的疲劳。同时,教师在学校里可以利用早读、自习课或延时服务时间设立“朗读时光”,给学生讲故事或朗读故事书。
在故事书的选择上,家长要尽量挑选情节生动、文学性强、能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书籍。例如,讲《爱的故事》,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讲《吹牛大王历险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讲《丑小鸭》,培养孩子的耐挫折品质;讲《骑鹅历险记》,让孩子了解异域的风土人情和美丽风光;讲《窗边的小豆豆》,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讲故事时,要尽量做到声情并茂。
通过讲故事来开展互动,家长和孩子分享故事带来的快乐。讲故事与听故事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因此,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孩子,打动孩子的心,并且与孩子开展互动,让孩子从“听众”变成分享者、参与者。
一是“猜读”互动,吸引孩子。家长要注重运用“猜读”的形式,设立悬念,牢牢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例如,在讲故事前,让孩子看到故事标题猜故事内容;讲故事中,适时停下来,让孩子猜一猜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讲完故事后,让孩子说一说以后的情节会怎样发展。
二是读写互动,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读完故事,让孩子谈感受,评价故事中的人物,续写故事情节,从而促进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例如,一名家长讲完《逃家小兔》故事后问孩子:“你听了故事有什么感受?”孩子答道:“我以前有离家出走的想法,现在知道那样会很危险。”这样,孩子对故事的主旨理解得更深刻了。接着,家长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创编故事,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三是行文互动,深入理解故事。在讲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开展户外活动,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理解故事产生的背景。例如,在朗读《森林报》时,家长发现孩子不认识丁香、茉莉、迎春花等植物,就立即带领孩子到公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引导孩子认真观察各种植物,并抓住植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
(作者单位:临邑县宿安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