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系统变革 打造生态  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 构建支撑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双创”竞赛在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创新素养培育的落实落地:学校怎么办

第4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4

“双创”竞赛在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 李政 吕慈仙

2021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五大方面、14项重点任务,在国内率先形成整省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制度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这是对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回应,是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宗旨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顶层设计与具体教育教学基础实践的中层战略指引,标志着新时代人才培养范式的内容革新、路径优化与方式转型。

新目标亟待新路径,新任务需要新工具。如何积极落实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更好地培育新时代学生的创新素养,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提出各种思路、探索多种方式,均不失为有益的努力和尝试。笔者认为,在面临“创新素养培育”这样的宏观教育命题和当下教育挑战时,首先要梳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最为突出的新动向、新动能和新动力,从中探寻新的诠释和践行之道。而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单项世界冠军”,就是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简称“双创”)。

“双创”赛事是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三大赛事为领衔、具有国际影响、覆盖全国高校的综合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经过多年耕耘,我国已然形成世界范围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综合度最高的“双创”竞赛选拔体系,成为支撑我国学子创新素养培育最为重要的赛事载体之一。比如,才举办7届的“互联网+”大赛累计有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前6届大学生中新增创业者54.1万人,400多个金奖项目带动50万余人就业。如果说本世纪初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近20年的跨越式经济进步提供了充足的工程类人力资源保障,那么可以说10年来蓬勃发展的“双创”赛事为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商业人才储备。然而,“双创”赛事的实施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山东省着手建构的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为“双创”竞赛如何与创新素养培育结合提供了启迪和路径。

一、以赛促教,加强“双创”赛事与文化基础素养培育的无缝衔接

赛事活动的初始需要参与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门槛”,而赛事举办的目的同样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所以通过赛事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人文科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应当是“双创”赛事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此,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将“双创”赛事视为西方商业文化之滥觞的倾向,应在赛事中积极宣传、弘扬、倡导中华民族的儒商人文积淀、仁商人文情怀和义商职业素养,体现出中国特色商业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义利审视,使参加赛事的学生在积极吸收西方商业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很好地继承属于民族自身的商业人文“基因”,并由衷地对民族自身历史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自信心,提升国家认同。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双创”赛事与专业教学、科研探索渐行渐远,使“双创”赛事夹杂过多的概念包装和商业炒作。为此,要坚持“双创”赛事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双创”要素,重视“双创”项目与科研探索的相互促进。正如《意见》所提出的,要积极构建重点突出、学段衔接的“双创”素养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具有科学意蕴和技术含量的项目带给学生理性思维的意识、批判质疑的眼光、勇于探究的行动,以新项目、新团队、新科技撬动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同时,倒逼文化教学体系从知识驱动、教师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学生驱动,为学生人文科技创新素养的提升夯实赛事基础。

二、以赛促学,加强“双创”赛事与自主发展素养培育的有机协同

作为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现代化学习方式,基于科学实践的自主学习历来被视为创新素养习得的重要路径。贯穿《意见》始终的一条思路,就是要改变固化的知识传授倾向,强调促成自主学习、主观能动的态度、能力和习惯。诸多研究也表明,“双创”竞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自主、主动地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因此,应当依照《意见》指引的方向,大力发挥“双创”竞赛对学生自主发展素养培育的促进和推动效应。

首先,要尽量避免当前“双创”赛事中已经出现的“教师操盘”倾向,不能将学生“双创”赛事变为教师科研成果的“代言人竞争”,应当通过项目征集环节鼓励学生强化信息意识,提升自觉获取、自主评估、自动鉴别、自发利用各类市场、产业和科技信息的能力,要通过项目运营阶段鼓励学生形成乐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索、积极攻克“双创”活动中的各种难关,要通过项目结果复盘引导学生从胜利中总结经验、持续探索,从失利中自我审视、调整策略。

其次,要避免对学生“双创”竞赛完全放任的“放养”型指导态度。自我学习并非简单的放任学习,教师应当通过赛事的进展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思路、途径和方法,通过团队的紧密合作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在团队竞赛的对抗中更好地理解人生价值、调节自身情绪、提升进取精神和抗挫折能力。

三、以赛促践,加强“双创”赛事与社会参与素养培育的耦合联动

“双创”赛事作为一种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竞赛性教育活动,区别于一般教学活动的最大特质就是更深入的社会实践性和更密切的社会参与度。《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长效机制。“双创”赛事是一个相当适切的链接高校与社会的纽带,通过以赛促践、寓践于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增进社会参与、投身社会服务,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问题的难点在于寻找合适的校内外耦合联动机制。

为此,一是要求“双创”赛事绝不能隔离于真实的社会实际、行业实况和产业实情外,铺设开展纯虚拟性、纯想象型、不着边际的“象牙塔式”创业项目;而要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门设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那样,鼓励青年创业项目更多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技术革新前沿、“三农”薄弱环节需求,把“双创”赛事办在泥土上、厂房内,推动“双创”赛事与实习实践体系的贯通,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形成全面系统、富有特色的“双创”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构建多元立体、务实管用的“双创”保障体系,让青年学生具有更强的实习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

二是不宜将青年学生的“双创”赛事与社会创业融资活动完全融为一谈。与其孵化出一批沉溺赛事宣传、醉心社会交际的“创业偶像”和“创业网红”,不如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更多参与如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这样的科研型、实践性创业活动。创业的本质是创造性就业,竞赛的本质是竞争性奋斗,要通过赛事更好地培养学生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在复杂环境中运用复合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专业知识、团队创意和项目方案转化为新产能、新产品甚至新产业的意识和能力。这正是“双创”赛事全面对接创新素养培养的价值所在。

(作者李政系宁波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吕慈仙系青岛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