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系统变革 打造生态  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 构建支撑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双创”竞赛在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创新素养培育的落实落地:学校怎么办

第4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4

创新素养培育的落实落地:学校怎么办

□ 宫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创新素养培育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要求的具体落实,体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根本性与实效性意义。为实现创新素养培育工程的落地,首先要坚持以学校为中心,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发挥好主体作用,在创新素养培育的内容、实施、制度、评价和保障层面动足脑筋、做足工作。

从内容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形成对创新素养的共识,明确学段重点目标和领域。学校层面要形成对创新素养的共识,从“硬环境”和“软环境”入手,注重在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校园精神文化(学校办学模式、教风学风等)、校园制度文化(学校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等)中融入创新素养培育理念,激发创新兴趣,培育创新意识,聚焦核心、多点多力、综合施策,焕发创新素养培育的内生动力,努力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从制度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推进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统筹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创新素养培育不仅是一种政策行为,而且是一种具有高度专业性的活动。科学的培育体系需要建立在学校精准对标和精细管理基础上。作为学校治理的核心力量,校长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组织并参与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的攻坚战,为创新素养培育的落地贡献专业力量。这就要求学校完善运行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有助于发挥教师创新素养培育热情的制度措施。总之,要充分发挥校长的作用,不断提升制度构建中教师的参与度与满意度,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有力保障。

从实施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着力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活动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全省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目标为依据,注重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创新元素,重视建设与实施发明创造课程,整合现有课程,在创新素养课程设计及开发上下功夫,探索开发多样化个性化课程,建立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创新素养课程资源库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将创新素养课程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促进其他育人课程释放潜能、提质增效,彰显创新素养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

从评价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优化教师评价、改革学生发展评价机制。作为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新时代的教师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创新教育素养是教师核心素养的根本,是支持教师开展课程创新、教学创新、评价创新、管理创新的原动力,让具备创新教育素养的教师通过持续的教育创新来推动学生创新教育,聚焦育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真正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设立评价指标和标准,以便准确评估教师、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成效,及时对培育情况进行反思。

从保障维度上看,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师资培育、理论研究和资金支持方面做足保障。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多部门有效配合,多方面深入进行。在保障体系上,学校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充分信任与依靠师生。例如,在师资培育上,学校要建设一支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知识结构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又如,在政策支持上,学校可以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取得创新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参与创新的学生,学校应考虑免修或互认一部分课程,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奖学金。

总之,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中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种高阶品质,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催化剂。各级各类学校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切实将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价值指向、行动遵循和评价标准,持续提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