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根之师
——浅谈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三部曲”
古语有言:“水之有源,树之有根。”“源丰方可水长,奔流不息;根深才能树荣,郁郁葱葱。”为人师者,亦须有根。欲求为人师者专业成长之树枝繁叶茂,则必固其根本;欲求为人师者专业成长之流源远流长,则必浚其泉源。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部曲”。
一、终身学习——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保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读书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一笔重要“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特级教师钟志农也曾说:“蜜蜂酿蜜,有时要去很远的地方寻找花源,它停留的花越多,所酿的蜜就越甜。读书也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读书是每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丰盈和充实自己的主要途径。
丰厚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本钱。然而,有的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忽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是滋养与被滋养的关系、牵引与被牵引的关系。由是观之,终身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应是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和专业成长的核心内容。
我们应广泛涉猎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等学科,牢记学无止境的古训,寸积铢累,坚持不懈——唯有如此,我们的专业素养才会犹如不竭的源泉,不断冒出鲜活的泉水。
曾国藩曾说:“古今书籍,浩如烟海,而本根之书,不过数十种。”语文学科知识的“本根之书”,细细数来,也不过语、修、逻、文等10余种,所以, “以教定学”即可。比如,在当下,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已成为语文人之共识,此时,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即为当务之急。
总之,语文教师通过自觉读书,不断学习,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升个人的人文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面广了,底蕴深了,教学就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事半功倍,为自己由“老师”走向“大师”、由“凡师”走向“名师”奠基、蓄势。
还是化用腾讯微博里的一段话吧:“当才华还撑不起你做名师的雄心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能力驾驭不了你育英才的目标时,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二、名师引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穿越语文教学之雄关漫道,总有一种思想历久弥新,总有一种精神颠扑不破,总有一种情怀不曾老去。故吾辈唯有敬重名师、学习名师,方能从其语文思想及精神中汲取专业成长之力量。
如何取法名师?
首先要“精筛选”。精选名师之长及可堪推广者,筛选合乎自身实情者,是为借鉴之前提。
其次要“明范围”。明确名师之道及其适用范围,依照实情调整而用之,是为创新之基础。
再次要“成策略”。取法名师而后创新所学之道,形成有效教学策略,是为成长之关键。
故曰:取法名师,当以“敬”为先,以“实”为基,以“借鉴”为核心,以灵活、弹性为运用之本,重乎教学环境之变,析乎教学经验之共性,彰乎教学风格之个性,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专业成长,山高水长矣。
三、课堂研究——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语文教学需积累,聚细沙方可成巨塔,语文课堂重体验,经沧海才知水深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摒弃各种教参教辅先入为主的定位,对文本进行本真的体验,让那些经典美文原汁原味地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渗透到我们的骨髓里。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吃透教材、驾驭教材,从而替学生着想,量体裁衣,设计出旨在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语文课堂。
上述备课过程我们喻为“裸备”,即备课时能主动跳出教参的窠臼,拒绝被网上课件牵住牛鼻子。钻进教材,老老实实地下笨功夫研读文本,得出一些哪怕是不够完善但一定是独到的“真知灼见”。教师只有根植于课堂,咀嚼文本,将人、事、物、理悠悠品味,把字、词、句、篇细细研磨,用“裸备”之功提升我们在三尺讲台上的生命质量,才能上出高效课堂。
综上所述,知识之于教师,犹如树之根须,扎根于厚土,汲取丰富的营养;名师之于教师,犹如树之枝叶,伸展于天空,承接阳光雨露的恩泽;课堂之于教师,犹如育树之沃土,润如油膏,使教师专业成长之树扎根其中,茁壮成长,根深而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