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系统变革 打造生态 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 课程统整:让创新素养落地 指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养的课程转化 以项目化学习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

第4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4

指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养的课程转化

□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燕飞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工作显得愈加重要。尤其是青少年阶段的心智飞速发展,急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及时有效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引导。

所谓创新素养,即个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品质的养成,是个体实现自我终身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体现自我存在价值所必需的品格和能力。早期,人们认为创新能力是少数人的专属。这种创造天赋使得他们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学者逐渐认识到创新能力并非少数人的专属,而是一种人人皆具备、多元化的能力和品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复杂而系统化的教育过程。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创造力的培养,更多的指向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品格的形成。而这种创新素养的培育,必须落实到学校课程中,渗透各个学科,才能得以实现。

一、关于课程转化

我国台湾学者黄正杰认为,课程转化(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是指“将具有价值的抽象理念依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原则,逐步规划成为具体可行的课程以供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对于课程转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一是由课程意识到课程行为的转化。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是很难成长为优秀教师的。课程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水平。由课程意识到课程行为转化的基础条件是课程能力和一定的课程自主力,能够自主运用并且善于运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其二是多元教育论课程转化。主要是指以前不常被讨论的问题现在被引入学校课程体系中,逐渐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其三是课程决定层级的课程转化。主要采取3种方式实现转化,即融入式课程转化、统整式课程转化、专题式课程转化。融入式课程转化是指将新的课程理念与内容逐渐渗透原有的课程体系,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统整式课程转化是指将新的课程理念与内容与现行课程连接起来,与融入式课程转化相比,渗透性略显不足,不能很好地融入原有的课程体系;专题式课程转化是指针对某种理念,让学生深入探讨有针对性的主题学习。无论哪种课程转化,都是力图将抽象理念转变为具体方案的历程,将课程内容转变成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与教学行为的过程,是将教师设计课程教学、对教学的理解转变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

二、围绕创新素养的价值诉求,转化学校课程结构

从学生创新素养的价值诉求出发,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实现从办学理念层面到学校课程计划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围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和要求,把学生创新素养的诉求作为规划课程结构的依据,来集合、整合学校课程结构,旨在达成创新素养培育的学习领域,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课程领域。

开设专门的创新素养培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通过创新素养培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的创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判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反思能力,促使学生乐于探究,具有挑战精神,最终指向思维模式的创新。

科学设计创新素养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创新理念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及训练、创新技巧、创新实践等核心部分。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理解创新的本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养。

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活动校本课程。包括各种科技活动、创造发明活动、社团文艺活动、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等。创新活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者、设计者、参与者。主要由学生来设计、组织,自我发挥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作用则是围绕创新素养的目标,根据活动的特点挖掘创新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品质。

三、以创新思维为核心,转化课堂教学理念

创造力是在知识和其他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高层次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性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鉴于此,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解,需要明白教师的教学基于课程,但目的不是指向课程本身,而应该是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建构。

首先,深度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超越学科思维局限,开展持续性的自主建构,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着力培养学生深刻的反思性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反问、追问、质问等提问方式,学会对不同观点进行质疑的能力。当下的现状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而是学生提不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对知识和方法进行反思,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建构起自己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在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着力培养学生更具实效性的实践创新思维,设计出更具真实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问题,教会学生思考、质疑、解决真实的问题,在探究与实践中开展学习。

其次,深度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高阶思维学到高质量的真正知识。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手段,其实质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知识来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科的思想、知识的结构与价值等方面去建构学科的本质和知识的意义。

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转化学校课程价值

创新素养是每名学生都应具备的素养,但不代表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均等水平和同一实现路径的创新素养。因此,学校课程的价值还在于把创新素养的内涵特征转化为适合学生个体特征与需求的个体创新素养体系。

首先,要保证课程具有选择性。除传统科目(如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外,可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增加应用学习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的学生特征,通过不同的课程也可达成相同的创新素养。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注入创新教育的内涵,就能为学生创设解决实践问题的情境,任何课程也就都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载体。

其次,建立学生帮扶机制。创新素养的培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差异,强调对差异的尊重。对学业困难、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应给予个别化的支援和关怀。在教师数量充足、教师专业能力强的基础上,学校可建立特殊指导教师制,从师资结构、教学管理上作出相应调整,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特殊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能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主导作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观点;尊重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环境,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最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不仅是指将学生按照学习的水平能力分成小组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且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兴趣特征、经验特征,对同一内容提供不同的表征方式、教学活动形式。教师还可以调整学习任务的顺序、学习步调和时间,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变换学生小组成员,引导学生用多样化方式表达学习研究的成果。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