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系统变革 打造生态 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 课程统整:让创新素养落地 指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养的课程转化 以项目化学习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

第4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4

以项目化学习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

□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唐立宁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也是科教强鲁发展的重要抓手。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整体谋划、分类设计、一体推进”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现“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普遍提升,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面对当下与未来多样化、复杂化、不确定的情境时,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观念与方法,发挥主动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从而实现全社会创新文化与创新实力的综合提升。《意见》明确“创新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形成合力,着力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活动体系。落实到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具体手段时应该认识到,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的培养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方法,不再只是将外部世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更应帮助学生持续地自我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认知自我,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与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项目化学习是体现创新素养本质的方式之一。

一、创新素养培育与项目化学习的基本内涵具有内在一致性

《意见》要求将创新素养培育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将课堂作为主渠道,优化教学方式,使学习成为一种创造性体验的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重点,积极倡导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式。总之,要将创新素养培育的理念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学校教育的实践。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 PBL)是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项目化学习涵盖各学段,以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为核心,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核心方法。项目化学习以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性问题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在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持续性的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项目成果。项目化学习要把握育人方向,全过程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等元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沟通与合作等重要的终身学习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师专业成长,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并体验包括学科知识在内的外部世界,发展对学科以及外部世界的内在兴趣,这正是创新素养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动力系统,是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表达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智慧系统,是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发散想象、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创新实践既是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施的过程,又是项目化学习持续性探索的基本路径。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传递和继承知识转变为体验和发现知识,从记忆知识转变为运用知识来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品质。

二、各学段纵向衔接的创新素养培育需要依托项目化学习的一贯制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纵向衔接,形成有利于发现、培育和评价创新人才的科学机制。在创新素养培育中,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肩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有些创新素养必备的良好习惯在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幼儿教育阶段就已经养成了。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的创新虽然在结果上具有不同意义,但就创新活动的过程和性质而言,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认知习惯却是相同的。因此,如何分层次、分重点地形成系统性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现幼小中大一贯制培育体系,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项目化学习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被证明在各个学段不同侧重点的实施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直接的显著影响。学前教育阶段重在项目化探索,激发创新兴趣;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项目探究能力,形成创新意识;中学阶段进行项目化高阶认知培养,重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志趣的养成;高等教育阶段形成项目化设计、实施与总结的系统思维和行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三、以项目化学习推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要求建立分层推进体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过程;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意见》要求在创新素养培育体系中,设立省级学生创新项目孵化库,支持学生围绕现实问题和未来需要开展研究,逐项进行跟踪服务和资金扶持,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使创新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政府保障体系相对应的是,创新素养培育下的项目化学习在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和活动组织方面,皆是在学校场域内发生的,项目化学习需要系统化的专业支持,单凭学校自身力量实现高质量标准的项目化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丰富省级平台设立的基础上,需要形成有效支持区域、学校逐步完善创新素养培育实践的分层推进制度结构。在组建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形成省级创新素养培育联盟、设立省级项目专项资金、建设创新项目资源库顶层引导的同时,需从省、市、县(区)各个层面打造样板,并重点形成一批优质样板校,以项目化学习作为学校落实创新素养培育的主要抓手,在专家研究与指导下,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创新性、项目化学习“种子教师”,最终落实到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课题研究的发展与实践中,使课程与教学创新成为常态,有效达成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