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语文课,学理之美与笃行之美 像玩一样地学 我愿意做这样的老师 “好的教育”,只在对常识的坚守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开卷有益】

语文课,学理之美与笃行之美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读后感

□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南官小学 陈丽华

暑假里,细读王崧舟的著作《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有一种“须臾忘物亦忘我,是非荣辱不可加”的美好享受。眼看书中的文字,细品一个个精彩案例,我不知不觉地就读完了整本书。此刻,我对书名豁然开朗:“美其所美”的第一个“美”,讲的是语文课怎么上,要追求的是笃行之美;而第二个“美”,讲的是语文课依据什么来上,要追求的是学理之美。在阅读过程中,我厘清了很多模糊概念,也学到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

一、层次论:彰显学理之美

在《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一书中,王崧舟指出“语文课怎么上”涉及3个层次。

第一层次:课堂教学规范。这是基础层,每名教师都必须这么上,属于底线思维。

第一学段要注重识字、写字教学,要注重基础性阅读,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注重童趣化情境的创设等;第二学段要注重片段教学,要注重体验性朗读,要注重学法渗透,要注重写话训练等;第三学段要注重篇章教学,要注重思辨性默读,要注重对表达形式的体悟,要注重读写互动等。

对每个学段的目标任务及语文要素,王崧舟的概括极为精确。作为语文教师,要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这样的底线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层次:课堂教学特色。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是特色,人优我奇更是特色。

“陌生化”是彰显课堂教学特色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所谓陌生化,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创意性构想、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王崧舟在书中指出,陌生化的途径包括:文本解读陌生化——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教学目标陌生化——变肢解式的“三维目标”为整合式的“一得目标”,就是将各种被肢解的目标整合为一个核心目标;课堂结构陌生化——解构行文思路,重建课堂学路;教学策略陌生化——抽象内容以“举象”显之,关键内容以“复沓”强之,理性内容以“造境”化之,间接内容以“体验”触之,感性内容以“求气”应之等。这些“陌生化”路径是有的一线教师所缺失的。

有的教师往往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模式进入课堂,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涛声依旧”“死水微澜”的窘境,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第三层次:课堂教学风格。一切都是“我”的外化、显化、对象化。

王崧舟认为,“我”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风格一旦形成,人格便投射为课堂风格,课堂风格便成为人格的确证,这是“人课合一”的境界。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得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熟悉,同时有自己的积淀、自己的思想,并朝着这个方向锲而不舍、勇猛精进。但是,这样的努力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二、策略论:构筑笃行之美

在《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一书中,王崧舟针对教师如何形成课堂特色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这些策略的构建,意在把语文课上成一束光,把教师自己上成一束光,从而照亮学生语言与精神协同生长的道路。

策略一:分析课堂学情。王崧舟强调,这是上好语文课的逻辑起点。学情分析是一种关系分析,一端是教学内容,一端是认知水平。教师要分析两者处于何种关联,如何从认知水平出发,同化或者顺应教学内容。因此,真正知道学情的恰恰不是处于认知端的学生,而是能将内容和认知联结起来的教师。

学情分析需要经历3个步骤:第一步,语文教师首先要确定这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这节课学生要学什么,把学生领到什么地方去,最终目的地在哪里。第二步,要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要分析学生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还欠缺哪些条件。第三步就是设计教学过程。这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终点有了,起点有了,那么从起点到终点怎么走?这个过程怎么来设计?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学情分析过程。

策略二:创新课堂模式。“怎么上”的逻辑起点一旦明确,接着就是从起点迈向终点的路径设计和策略选择,这就是模式问题。模式有“常”的一面,因此教师需要明确一些基本的课堂规律和准则。

但是模式也有“变”的一面,因此教师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善于超越,精于转化。理想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常式”和“变式”的有机统一。

陌生化课堂教学模式是王崧舟极力推荐的。这一模式可以让课堂充满创新与期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文本解读陌生化;第二,教学线索陌生化;第三,教学结构陌生化;第四,教学方式陌生化,如导入陌生化、点拨陌生化、练笔陌生化、拓展陌生化。书中,王崧舟利用一个个生动典型的案例进行操作方法的剖析,极具说服力。

策略三:处理课堂节奏。王崧舟指出,模式设计是一种静态设计,而课堂是活动的、活泼的、活生生的,因此,要将静态的模式转化为“活态”,就需要教师调控课堂节奏。节奏是对时间的一种美的加工和调控,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重新使用和处理时间。

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好的课堂教学节奏可以优化教学艺术,增强教学美感,还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和境界。在书中,王崧舟提出的处理课堂教学节奏的策略有:一、动静相生;二、收放有序;三、曲直相映;四、起伏有致;五、点面相成;六、张弛有度。

策略四:改进课堂理答。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而“课堂理答”就是重要一环。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两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第一项是文本细读的能力,第二项是课堂理答的能力。

王崧舟将课堂理答的基本模式概括为:倾听——理解——应答。王崧舟认为,课堂理答意义重大,包括:一、它是一种心灵的抚慰;二、它是一种智慧的启迪;三、它是一种生命的赏识;四、它是一种价值的去蔽;五、它是一种真情的交融。在课堂中,教师的智慧理答可以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向你走来,达成某种心灵的共鸣。

策略五:提升课堂境界。所有策略最终指向课堂境界,所有层次最后成全课堂境界。王崧舟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语文与生命的合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得到的各种生命体验--从最坏的到最好的,从最卑微的到最荣耀的,从最痛苦的到最快乐的,都在这语文的光明里存在。

关于提升课堂教学境界,王崧舟列举了如下策略:一、举象,就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幅画面,成为一个个场景,从而能够深入每名学生的生命世界中去。二、造境,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让学生有在场的感觉。三、入情,就是文字背后一定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所以上好语文课,教师光造境是不够的,要入情。四、会意,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蕴和意趣。五、求气,就是通过诵读来探求文字背后的节奏、韵律,进而体会作品的“神气”。六、寻根,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

细细咀嚼王崧舟的文字,他的所思所想常常让我耳目一新,令我惊叹不已。语文教学着实是一门深邃的学问,让我畏之又爱之。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如何让自己不僵化、不固化,这是我要面对的一大考验。深入课程,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不断探究教学创新之路,才能让我的课堂活力四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这本书给了我努力的方向及行动的策略,我将遵循陶行知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奋力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新天地,和学生共同探寻语文教学的生命之美。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