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怎样的教育造就如此“天才少女” 教学是一个人的“孤往” 预习是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 劳动教育应因地制宜 手抄报成为家长作业 不要一味让孩子听话 上一堂“用好压岁钱”教育课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教育反思】

预习是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

□ 淄博市博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康松

近期读了某个教育类媒体上发表的《“抢跑式”预习打乱了教学节奏》一文,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此文作者把学校教学比作“短跑比赛”,要求学生和家长完全相信并配合学校的安排,放弃自主性,其理由与结论并不符合教学规律。这倒真有点儿“似是而非”了,像是换一种说法的“要我学、教我学”,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我要学,我会学”。

学生的学习绝不是短跑,而是自主的人生长跑;只要进了运动场,就谈不上什么“抢跑”。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起点与终点,从来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即使小学生自学初中内容,初中生自学高中内容,教师和家长也应该理解、允许。学习上没有完全统一的节奏与步调,“齐步走”“一刀切”并不可取;真正的面向全体,恰恰应该是每名学生面向自己。“笨鸟先飞”怎么就不行了?至于以医生治病为例亦不合适。“上医治未病”,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生病之前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通过预习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等,何乐而不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将来才会事半功倍,也就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章作者还引用记者的话,说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认为“让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背诵,等到下学期开学上课时,学生觉得是‘炒冷饭’,反而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这其实只是一家之言。语文学习的终点不是背过。比如,对现代文来说,即使学生倒背如流也不代表能理解、领悟,更不要说是古文了。

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不能绝对化,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分学科、分学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预习或提前自学是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特别是预习的习惯。虽然预习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不必因此对预习的价值产生怀疑。有问题是好事,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如战前侦察,可以准确把握“敌情”,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学生通过预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遇到不懂的、不会的,别强求,记下来就行了,因为这就找到了自己听课的重难点。预习的目的是有目标地学习。只有带着问题听课,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高效课堂才有保障。预习并不妨碍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不会妨碍学生再带着连教师都解答不了的问题走出教室。

多数学生都会在充分的预习后更愿意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注意力反而更容易集中。就算预习会影响部分学生听讲,也不会影响太多。这种问题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在课堂上,难道就一定要“教师讲、学生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师的传授引导与学生历尽险阻的自学相比,哪一种所得会使人记忆久远甚至终生难忘呢?结论不言而喻。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尝试用自学代替教师讲解,变学生认真听为仔细做,按照“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指导、规范细节”这一流程展开教学。课前,学生预习了例题;上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例题的数据或要求。比如,几何例题可以只写已知部分,不画图,不写求证,让学生自己探索可能得出的所有情况与结论。如此,预习只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绝不会妨碍他们的学习。

预习也是需要指导的。教师对学生应该“扶上马、送一程”,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鉴于学生的能力不同,教师应该让每名学生都做力所能及的事,既着眼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让学困生尽最大可能地知其然,让优秀生多思考其所以然。而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是通内容、记关键,能会则会。

预习是复习、了解、尝试“三位一体”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而且包括对旧知识的回顾。预习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