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怎样的教育造就如此“天才少女” 教学是一个人的“孤往” 预习是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 劳动教育应因地制宜 手抄报成为家长作业 不要一味让孩子听话 上一堂“用好压岁钱”教育课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舜耕笔谈】

教学是一个人的“孤往”

□ 海阳市教体局 由洪晓

教学是一门学问,做学问是一件很孤独的事。但现实是,学校教学似乎显得有些“热闹”。一名教师说:“一个学期由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外出集体教学研讨活动有4次,在线上听名师、专家举办的学科教学讲座两次,参加本校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6次。除此之外,每周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参加本级部学科组的集体备课。”从表面看,教师忙于参加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也看似“热闹”,实际上对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的作用极其有限。

教学研究很重要,所以教育主管部门、教研机构及学校的领导重视教研活动,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他们的愿望很好,也想出了很多办法,应该说采取的措施很得力。但是,活动不少,效果不佳;积极有为,却难有收获。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其中,有各种活动组织“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有活动组织“要求不严、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没有认真研究教学规律,不能做到循道而行。

教学是一门学问,“学问之事,贵能孤往”。钱穆先生取笔名“孤云”的寓意正在于此。钱钟书说:“学问是荒山野岭中几个素心人彼此之间的事。”此观点流布甚广。数学大师陈省身晚年曾说:“大家都鼓吹交流,讲科学需要合作,这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真正好的工作,第一流的工作,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一个人的创建是自己努力和灵感的结晶,很少是一群人讨论的结果。”他们三位都是业界的一流人物,都认为“第一流的工作”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一流业绩往往是“一个人的孤往”。

我不否认集体研讨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特别是年轻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集体评课、集体学习交流,在名师的指点下可能会触发大脑中的某个点,产生顿悟,给教学带来极大帮助。但也不能忽视,在一系列集体活动中,个人很容易陷入群体思维中,产生集体依赖症,以致不能独立完成复杂的教学工作。最可怕的是,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丧失了对课堂教学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诚如爱默生所说:“一个人在集体里容易按照别人的想法思考,在孤独的时候就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而真正的‘牛人’,是在集体中可以按照自己想法思考的人。”教师中的“牛人”,不论是谁,在集体中都很容易被大众的思想裹挟,以致迷失自我。

白纸黑字写出来的不一定是真理,背负盛名的名师、专家讲的话不一定都是金玉良言,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标准和要求未必是科学有效的。人们头脑中接收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有价值的并不多。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甄别,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一个人潜心修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想在教学中成长为一流高手,就得坐十年“冷板凳”。一个人耐心做学问,深入研究教材,把教材研深研透;广泛涉猎与教材有关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复习大学时代学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学科知识;多读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报刊,了解最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知识处理方式。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孤往”,无人能替代你前行。

当你具有一定的学识后,也就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就知道下面几点了:越是“言之凿凿”的,越未必可信;某些所谓的“教规”只是形式上的要求,不必当真;激情澎湃、口吐莲花者说出来的多是蛊惑之语,你若盲信就输了。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