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关爱特殊儿童 共促康教融合 康教融合助推山东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热议  “融合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 用爱搭起桥梁 烟台:“融合教育”让“随班就读”更有温度

第4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4

热议 

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校长 郑芳:

日前,省教育厅联合多个部门下发《关于深化康教融合做好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服务保障的指导意见》,在新的起点上谋划进一步提升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服务保障水平。

我认为,《意见》的颁发与实施将在更高水平上

推进教育公平。关注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最急需、最迫切、最现实的生存发展需求,努力创造条件、整合优化资源,为他们构建适宜的教育与康复安置模式,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康复服务,对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

康复是生存的基点,教育是发展的杠杆,康教结合是残疾人教育发展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要素。《意见》为特教学校开展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了遵循与依据,如“鼓励特教学校配备相应的医疗、康复人员及设施设备,积极开展康教结合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学校予以定点康复机构条件认定并给予康复救助经费补助”等具体意见,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操作性。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广泛开展,特教学校重度残疾、多重残障学生占比越来越高,特教学校教师亟待提高康复专业知识与能力。

作为特教工作者,我们会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用实际行动关爱、帮助重残儿童更好地发展,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日照市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校长 张立钧:

日照市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于2019年,目前有培智学生76名。其中,在校23名、需要送教上门的重残学生53名。通过近3年来康教融合工作的持续开展,作为一名一直行走在送教一线的特教教师,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是康教结合的“根”在家庭。家庭是特殊儿童少年的港湾,相比普通学生,特殊儿童少年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和守护。鉴于此,如何培养家长的康教融合意识,增强他们的配合意识,使他们不泄气、不放弃的意志更坚定,尤为重要。可以说,家长这一关过不了,康教融合走不远。

二是实施康教融合离不开专业医学的指导。所谓“术业有专攻”,特教教师在为重疾学生制订“一生一案”康教计划时,往往会遇到绕不开的医学难题。2021年,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引进一名驻校副主任医师,为“一生一案”的制订和康教融合、医教结合的实施提供了医学保障。

三是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康教融合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这次8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了工作目标,整合了专业力量,强化了工作保障,夯实了部门责任,也为特教教师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对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康教融合机制、切实保障重残儿童教育和康复权利具有历史性意义。

邹平市特教学校教师 王小静:

我认为,新政策的发布、实施、落地,给重残儿童少年康复教育和其家长带来了新的希望,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意见》指出:“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按照定点康复机构的要求配备康复人员及设施设备,积极推进康教结合工作。”目前,邹平市特教学校康复部教师侧重于“教”,康教融合方面缺乏相应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希望康复综合性人才尽快落地县级特教学校。

《意见》中提到的“整合各部门力量”极其重要。目前,各主体间缺乏沟通交流,在普教中对特殊儿童的支持不足,没有真正做到普特融合,特殊儿童无法独立适应主流环境,甚至出现退步,致使部分儿童出现回流,需重新回到机构训练。如能进一步加强特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交流,必将对促进重残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另外,目前在康教融合方面,部分家长缺乏重残儿童教育康复理念,养而不教,养而不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重残儿童的全方位康复,所以,对家长进行培训迫在眉睫。

日照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苏鑫:

“走出家门,拥抱自然”对普通儿童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重度残疾儿童来说却是埋在心底的奢侈愿望。山东8部门联合出台《意见》深化重度残疾儿童康教融合工作为重度残疾儿童早日融入常态化生活送来了佳音。

看到这个文件后,我非常激动,既为重残儿童感到高兴,同时又深感压力。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如何为重残儿童提供个性化的送教服务,我认为需要做好3个字。一是“爱”。爱是教育的底色,更是特殊教育的基石。足够的信任与爱是与重残儿童沟通交流的钥匙。在重残儿童教育中,爱与知识是同向同行的。二是“专”。重残儿童的康复教育是充满挑战的,只有不断强化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和康复训练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重残儿童服务。三是“研”。日照市特殊教育学校已基本形成康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目前正深入推进个训康复课程及相关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已形成的理论经验如何指导重残儿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开展探索研究。

相信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形成覆盖面更广的融合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让重度残疾儿童阳光快乐地生活,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