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面有答案
——读余映潮《用奋斗定义时光》有感
《用奋斗定义时光》是由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余映潮口述,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周枫林整理的口述实录。2020年1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9.4万字,以余老师的教育经历为主要内容,分8章记叙了他从童年到当上知青、再由民办教师到市级教研员、创立“板块式”教学思路、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学主张、成为全国语文教学名家、退休后创办工作室、支教和培养青年教师等内容。
余老师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苦和累都是成长的必修课。他高中毕业后做知青,在湖北省监利县农村及县城生活了14年,担过粪、筑过堤、插过秧、割过谷、种过菜、养过鸡、修过黑板、砌过马蹄灶……什么苦活、累活都做过。余老师说:“我当时面临的现实是,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身单力薄的知青,我得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智慧地活下去。”
“下乡后的我,在艰苦穷困的生活中锻炼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我能够自制米酒、豆酱、干菜……”生活的磨难不仅使他变得有韧性,而且启迪了他的生活智慧。余老师像许多村妇一样养鸡,但技术比村妇更胜一筹。他在鸡蛋上记录产卵的日期,经过科学的筛选,孵出的鸡产蛋率非常高。
余老师还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积累是事业之根,提炼是积累之魂。积累是他的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没有电脑的日子,余老师用纸制成几千张读书卡片,记录自己阅读欣赏、教学参考和教学启迪等内容;有了电脑后,他建立起1500多个资料库。余老师把积累归纳为顺势积累、定向积累、跟踪积累3类。他说:“语文教师的资料积累过程,就是‘自建仓库’。”这些文件夹在电脑里分门别类地排布,像千军万马。每次“调兵遣将”时,余老师就是勇武的“战神”。
他将“积累”“提炼”分成几步:1.积聚材料。2.划分归类。3.精细提取。4.点示规律。大量文字的“矿渣”经过思想的“熬制”与“提取”,余下的全是精华。
他不断在语文天地里精心提炼,铸成了坚硬厚实的学术背景。
余老师更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教学研究要苦心孤诣、全力以赴。有一组余老师进行教研的耗时数据:历时7年的案例研究,长达20年的“主问题”研究,坚持研究阅读教学中“诗意手法”就有10年之久。这是何等的耐力!
“我刻意回避一切耽误时间的应酬活动。”“用耐力塑造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余老师这样写道。
几十年来,余老师从未有过一个完整的休息日,他用“自讨苦吃”的方式潜心修艺、锻己成才。
一个对研究怀有浓厚兴趣的人,会发现万事万物之间美妙的联系,会发现自己的精神时时有寄托,思想时时在生长。余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坦言,就语文教研与教学而言,自己先天能力不足,但是他用经历告诉我们,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后天的努力。
“德”乃人之根本,“艺”乃人之创造。余老师的个人魅力源自高尚的人格和精湛扎实的教学技艺。他善良乐观、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他是学生的“大先生”,是语文教师的“引路人”,是个难得的好人。书中引用大量信件和诗词唱和,可见余老师还是个重情重义、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书中细致的描写可以使我们深度了解余老师的每个奋斗细节,很多珍贵的照片让人心中陡然泛起酸楚与感动。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余老师“全副武装”(穿棉衣,戴帽子和手套)在书房里打字。在寒冷的“炼狱”里,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建造“文字长城”,无数个教学之“最”在这里诞生。每名教师都应该学习余老师的精神,长期积累、提炼、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教研之“最”。
余老师几十年潜心钻研,亲身实践,让前沿的语文教学方法进入普通一线教师课堂,每天忙忙碌碌,却乐此不疲,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谱写当代奋斗者之歌。
踏遍青山人未老。古稀之年的余老师依然如少年一般灵动,这不是时间之花的年轻,而是多年修养之花绽放出的美妙。他依然不停地向前奔跑,追逐着自己的梦。他雄心勃勃,还想“至少讲50节新课,至少构思100个教学创意,至少写出200篇文章,至少出版8本专著,至少带出500名弟子,至少讲课讲到85岁”。我相信,他一定能做到。
余映潮老师,这个勤奋的织手,为什么如此用心地编织教育生命的云锦?请允许我带上你,开启《用奋斗定义时光》的阅读之旅,到一个个故事里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