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丁亚楠:如石楠花般在讲台静静绽放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  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图片新闻 用“数学文化”润泽学生心灵 让语文的田野开出德育之花

第7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7
【教学尝试】

用“数学文化”润泽学生心灵

□ 刁凤清

初次接触“数学文化”是在儿子4岁生日时,朋友送给儿子一套教材,没想到,小家伙儿读后便深深地爱上了。在陪儿子学习“数学文化”这几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它就像一道美味佳肴,满足了孩子挑剔的味蕾。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一门思维学科,更是一种艺术类型。它与哲学相似,为人们认识宇宙、了解意识功能提供了结构化的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不应止步于讲解试题、机械化演算,更应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将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情呈献给学生。

“数学文化”最基础的特性是趣味性。比如学习数字“7”:彩虹有7种颜色、音乐有7个音阶、世界上有七大奇迹、智力游戏中有七巧板、一个星期有7天、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等等。数字“7”能反映出“数学文化”无穷的趣味。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数学谚语和数学儿歌,使得数学趣味横生。这些都是“数学文化”的功劳。“数学文化”的另一个特性是思维性。“一张四条腿的桌子,放在不平的地面上不稳定,把桌子在原地转90多度就稳定了。”“为什么车轴安装在圆心上的车乘坐才舒服?”这是一个数学建模问题,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思维性,融合了日常生活常识、物理数学知识,有丰富的思维容量。当然,“数学文化”可以是一种艺术、一种游戏、一种品位,体现了其高雅性。

“数学文化”陪伴儿子成长的这几年,孩子收获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乐趣和那颗积极向上的心。所以,我在课堂上努力尝试,力求让学生跳出枯燥走向好玩。

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一课时,可开展一次以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如《圆的历史》《圆周率“π”的由来》《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贡献》《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趣味记忆法》《扔出个π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感知圆的文化属性,感受圆特有的美,也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希帕索斯因公开无理数的发现被学派视为叛徒、阿基米德马上要被入侵士兵杀害却依然沉迷于数学、欧拉双目失明仍用心算创作、陈景润被病魔缠身仍潜心“皇冠”摘宝……以这些优秀数学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升华为科学、真理而奋斗的思想境界。

教师还可以就地取材,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文化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应用之美。讲授《统计》一课时,我结合冬奥会上奖牌数、射击环数的统计,根据“中华风采”彩票抽奖中奖率引出概率的内容等。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生产及文化层面上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处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

现行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较多地介绍了数学发展的趣事逸闻、辉煌成就、数学家传记、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资料等“数学文化”资源。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文化”,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希腊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发明的寻找质数的方法、哥德巴赫猜想、分数产生的历史等内容。我还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设“数学活动课”,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做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寻找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加强数学实践和数学的综合应用,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讲授《平均数》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演唱比赛的评分办法,引领学生在生动的数学文化中遨游,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丽,发现数学无处不在,领悟数学的精神,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和为数学探索的精神。

(作者单位:滕州市龙阳镇刁沙土小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