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戏剧思政 育人“无声” 关于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的思考 “大单元”背景下习作的设计与实施 告读者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教育论坛】

关于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的思考

□ 潍坊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 冯元民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了潍坊市教育局组织召开的乡村教育振兴座谈交流会,在会上看到了《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全环境育人试验区工作方案》的征求意见稿,真切感受到了各级各部门为振兴乡村教育进行的种种思考和努力,也发自内心地激动和兴奋,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我认为,要想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以下几点要特别关注。

一、把脉要精准。乡村教育之所以要振兴,最直接的表象原因,就在于其与城市教育相比出现了较大差距。要给乡村教育振兴开“药方”,首先就要“号对脉”,看看这些差距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认为,目前的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主要存在办学条件差、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乡村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工作缺乏信心和认同感、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综合的,也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教育内部体制机制的问题。所以说,乡村教育的问题有很多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而是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多方协同,综合施策,长期坚持,一以贯之,方见实效,切忌闭门造车,南辕北辙。

二、路径要清晰。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必须坚持外塑与内生并重的发展路径。所谓外塑,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并广泛链接、汇聚社会力量,通过施行资金倾斜、政策支持、资源支撑、平台保障等一揽子积极的外部因素推力,为乡村教育聚力、赋能,营造健康的乡村教育发展生态,推动乡村教育共建、共享、共生,从而彻底改变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此外,广大乡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在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时必须紧紧依靠他们,在为他们聚力赋能、支持乡村学校整体提升的同时,通过简政放权、典型培育、联盟结对、评选表彰、评价改革等措施,努力为乡村学校营造宽松、自主的发展环境,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基层乡村学校的创新热情,鼓励一线教师、校长以爱和责任为出发点去探索具体问题的专业解决方案,用乡村教育的内生力量实现自我发展和振兴。

三、方向要明确。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发展方向也应不同,千万不能简单地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思维、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来发展乡村教育,否则,势必会造成“水土不服”。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张婧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应有3个方向,一是扎根乡土,既要在课程开发建设上扎根乡土,更好地开发利用乡土教学资源,又要在社会功能上把学校作为乡村的一部分,开放校园,让村民参与学校建设,并为社区提供支持和服务;二是联系生活,学习方式和教育手段要生活化,“生活处处皆教育”;三是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对乡村教育的评价和视野要更加长远,不能局限于一时学业成绩的得失。同时,她也提出,理想的乡村学校应该是“小而美”的学校,是拥有紧密的师生关系、儿童友好的校园环境、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人性化的学校管理、践行有尊严教育的学校。这些关于乡村教育的发展观点,非常值得各地借鉴和吸收。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