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戏剧思政 育人“无声” 关于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的思考 “大单元”背景下习作的设计与实施 告读者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大单元”背景下习作的设计与实施

□ 荣成市蜊江小学 张剑华

统编版语文教材强调编排的整体性,无论是整套教材的纵向梯度,还是单元组合间的横向协同,都在向我们传递一种“大单元”的教学理念。同时,它尝试构建相对独立的作文教学体系。教材中的课后小练笔、普通单元的习作和习作单元,构成了多管齐下的习作训练体系。它们既各有目标,又互相联系。那么,在“大单元”背景下,普通单元习作教学应该如何设计与实施呢?本文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一、规划习作教学内容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3篇精读,1篇略读)、习作和语文园地三大版块。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几篇课文都有动态和静态描写,课后习题中也有关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辨析和品鉴。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意在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进行品味和积累。语句段运用中的第二题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仿写中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在初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

该单元极具整体性,各版块环环相扣、相互配合。精读课文中的典型语段应以教师的教为主,重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教给学生学习路径和方法。略读课文的典型语段则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以引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回顾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交流平台是引领学生提升概括能力的媒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语句段运用和习作则是要将之前学过的语文要素在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升。这样的整体设计遵循了由认知理解到梳理总结,再到实践运用的学习规律。

二、实施习作路径

传统的习作指导中,我们往往把学生当作零基础的人,从审题开始,到阅读指导,再到成文,最后修改讲评,无微不至。我们以为把该教的都教会了,而实际上,所讲的知识未必是学生真实需要的。曾有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每人发一张纸,让他们写作,一年级的学生立刻拿起笔在纸上又写又画,虽然有些字不会写,语句不太通顺,但是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清楚的。接着,研究人员拿出书来让学生朗读,这时竟有90%的学生说自己不会读。因此,研究人员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天生会写,但不是天生会读。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接受了几年习作训练,即使教师不教,面对一个新的习作,他们也是可以完成的。因此,我们大胆改革,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实施教学,变“先教后写”为“先写后教”。习作过程分为尝试习作、聚焦问题,阅读习得、反思运用,以评促改、成果展示三大环节。

(一)尝试习作,聚焦问题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往往将一个习作题目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去完成。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不会使用这些知识。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为学生精心创设真实情境的习作任务,从而引发他们的习作学习。本单元的习作“即景”,学生所写的自然景物和自然景观各不相同,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校微信公众号准备开设‘美景’专栏,专门为大家推荐各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和美好的自然景观。现在,这个专栏面向所有学生征稿。咱们比一比,看谁能成为最佳推荐者。”要想成为最佳推荐者,学生必须在本单元中学习得法、实践用法,解决自己写景作文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参与并完成评选任务。

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根据之前已有的经验尝试习作。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教师不进行任何干预和指导,真实地呈现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通过对习作样本的研读和归纳,我们发现学生描写景物时,大多描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画面,在表现景物变化时多通过时间或方位的变化进行描写。而且描写仅关注景物本身,对它周围的事物缺乏观察和描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确定了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会学生从声音、形状、颜色等多个方面来关注、描写景物的变化;在关注景物自身变化的同时,还要关注周围景物的变化。“先写”有利于教师明白学生学的起点,发现和研究学生习作的困境,从而细化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二)阅读习得,反思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们详细解读了单元里的习作资源。针对不同的习作资源确立了训练重点。

教学《古诗三首》时,抓住关键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引导学生关注“照、流、喧、归、动、下、落、啼”等动词,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动词、声音来表现景物的动态变化。学完本课后,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练习通过声音来表现景物的变化,学习使用动词来表现景物的变化。

教学《四季之美》第一段时,引导学生发现在描写景物颜色变化时,可以用“泛”“染”“飘”这样的动词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同时,结合课后选做题,设置“为景物配动词”“为静景加动态”两个梯度的迁移练习。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小练笔时胸有成竹。小练笔完成后,学生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练习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对景物进行动态描写,练习通过动词来串联景物的静态。

教学《鸟的天堂》时,结合课后题,比较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不同,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融合、恰当地表达自己心情的。同时,运用学到的方法对自己的习作再次进行修改。

教学《月迹》时,让学生重点关注第二、三自然段对景物的描写,懂得可以通过形状的变化来表现景物的动态变化,在描写主要景物的时候可以通过周围景物的变化来体现它的变化。这样,画面才会更丰富、更鲜活。完成语文园地中语句段的仿写小练笔,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画面写具体。同时,对自己的习作再次进行修改,在动静结合的基础上尝试写具体,并且通过周围景物的变化来凸显所写景物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勾连复现的方式适时建构学习台阶,降低难度、突破重点,不断通过语文实践过程来促进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

(三)以评促改,成果展示

在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多轮修改之后,就进入小组互评、发表展示的环节了。首先是小组互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借助大家共同确定的评价标准对小组成员的每篇文章进行评价,给出修改意见。之后,推选出小组内最优秀的文章参加班级的成果发布会。成果发布会开得很成功,有文章被选中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学生作为评委对自己欣赏的文章进行“我点赞”,对不太理想的文章进行“我修改”。这样更有利于作品的优化,大家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成果展示活动一定是一次真活动,结合活动前创设的真实情境,我们会把班级里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推送给学校的公众号“美景”专栏刊发。其他学生还要对照这些优秀习作反思自己的习作有哪些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再次投稿。这样公开发表对提高学生习作的成就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就这样,在“实践——问题分析——探究、联结、建构——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习作素养不断提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