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应多些“味道”
提到劳动教育,呈现在大家脑海中的定然是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和田间劳作等场景,似乎脱离不了“土”味——贴近泥土。然而,当下学生们接触到富有“土”味的真正劳动的机会和概率都是非常小的。每学期一两次的短期农田种植参观或体验,终归过于短暂化、表面化,其活动成效往往与活动初衷背离。其实,劳动教育绝不仅仅指体力的耗费,更包含思维的释放和情感的激荡。“五育并举”下,教育者就应实施多种“味道”的综合实践劳动教育。
要有“智美”味。高密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在一次项目式劳动教育中,号召学生们搜寻身边的劳动契机,并积极投身其中。一名学生清理自家楼下的垃圾桶时发现,不管垃圾桶是否已装满,很多人都喜欢把垃圾堆在垃圾桶的外面。在教师的帮助下,他设计出一款鳄鱼形状的垃圾桶,大角度张开的鳄鱼嘴成为长长的垃圾桶入口通道,避免人们靠近垃圾桶受到难闻气味的侵袭;有坡度的下唇设计,方便垃圾“乖乖滑入”桶内,免去了有洁癖的人掀开桶盖的顾虑。利用周末时间,他和同学一起用橡皮泥捏出了这种鳄鱼垃圾桶模型,成品出来后受到广泛赞扬。这个完全没有“土”味的综合实践劳动,有辛苦的实地考察、有思维的碰撞、有劳动后的喜悦、有认真钻研的美感,彰显出智慧和创新的萌芽。
要有“情意”味。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认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应以研究型学习、跨学科学习、综合性学习为主。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敏锐捕捉到学生们劳动行为的闪光点,并和其他科任教师一起,合纵连横,把这个闪光点放大发散开去,成为照耀他人的光束。某地一名男生写完作业后发现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大显身手的家务劳动项目了,就自告奋勇地为妈妈洗脚。洗脚的过程很普通,但是他的日记却别有新意。画面感极强的文字,勾画出了他对妈妈神态的精准把握,饱含他对妈妈日常劳动无视的愧疚,也从一个侧面还原出了中国式家庭最普通、最常见亲子关系的样貌。这篇劳动日记立即被有心的教师抓取来,当作“大做文章”的良好契机。教师联系各科教师,以此为题材展开了洋洋洒洒的生发:语文课上,它被在全班宣读,成为传神神态描写和侧面心理描写的典范;政治课上,它作为劳动创造美和家庭关系沟通的生动案例,被学生们解读;美术课上,“妈妈的脚”成为创作主题;音乐课上,男生摇身变成词作者,成就了一首旧调新词的歌;英语课则以My Homework为题,全班学生共写一篇英语小作文……一个小小的案例被融合进不同的学科里,成为学科教学最鲜活的教学资源;一次普通的劳动主题活动,被机智地活用于品德教育和亲子关系沟通中,无意中成就了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目的。
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高素质劳动者,那么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必然要凸显出这些特质。如何依据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学生成长的新需求推行“多味”的劳动教育,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