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 吕华和她的“新童年教育” 校长要善于集思广益

第5版:校长视线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校长视线
05

吕华和她的“新童年教育”

□ 张桂玲

校长 印 象

低调,谦和,朴素,温暖——在教师们眼里,一直都没有学会“端架子”的吕华,是一位最不像校长的校长。然而,“邻家大姐”般温和而亲切的她,谈起办学,谈起教育,谈起课程,谈起学生,柔波婉转的眼神里却一半是温情、一半是坚定。什么是教育?她有着自己的答案: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们最好、最适宜的课程,教育就是创建一间间充满生命气息的教室,教育就是坚持儿童立场、游戏精神、与生活链接,教育就是让孩子更像孩子,让童年更像童年。

一所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师资、生源都毫无优势可言的新建学校,是如何在6年时间里获得了拔节式生长的?

在“全人教育”视域下,从多学科融合到无边界学习,深度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校园的每处教育空间,何以成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生命场,让每名学生都能在校园中看到成长中的自己?

答案的寻找,都指向一个名字和一群人——吕华和与她一起奋战在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的教职工。

从2016年起,吕华和爱都小学的干部教师们一路开拓、“全天候”变革,开发出特色鲜明的“爱都课程”,打造出充满生命律动的教育空间,让“新童年教育”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烂漫田园。

坚持儿童立场

用“全课程”钥匙开启“新童年”之旅

2016年,吕华走马上任爱都小学校长。

走上新岗位,面对新环境,让吕华最费心思的有两点:一是学生生源的构成,既有城区学生,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有农村的孩子,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二是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全校“90后”新任教师占七成,缺少中坚力量。

路,该怎么走?就在她苦苦思索之际,一次外出学习打开了她的视野——在北京,与“全课程”的相遇,让她看到了新学校实现新发展的可能。

“坚持儿童立场、游戏精神、与生活链接”的全课程理念深深打动了吕华。早在济南市纬二路小学任业务副校长期间,吕华就开始研究和实践“大视野”课程,并小有所成。她深知,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课程是决定学校走向何方的关键要素,也是决定师生行走方式的“坐标系”。更重要的是,“儿童立场、游戏精神、链接生活”理念,恰好为吕华心中的一个教育梦想找到了解锁的密钥。而这个梦想其实很朴素,那就是要让教育真正把童年还给孩子,办一所让孩子喜欢的学校。

童年是什么?在吕华儿时的记忆中,童年就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是上学时书包里塞满了跳绳、毽子、皮筋,是课间和小伙伴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是放学后在田野里疯跑、爬树、掏鸟窝……

“而现在孩子们的童年呢?除了屏幕,除了电子游戏,就是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是隔断彼此往来的高楼林立。”吕华说,“尤其是不少孩子都是随父母从农村进城的,伙伴散了,乡音没了,邻里往来少了,童年时光里丢失了不少本该有的东西。”

吕华主张,把童年还给孩子,就要重构课程,为其补上缺失的自然教育这一课,打破校园围墙,把生活纳入课程,把世界纳入教材,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重新建立情感交互。以此为基础,生成“全人教育”视域下的“新童年教育”,为学生真正的学习提供广阔的资源和平台。

“引进全课程,以课程构建学校生态文化,让课程擦亮学校底色,为学校发展奠基。”当这一思路逐渐明晰后,吕华便带领教师们一头扎了进去。

一所城郊新建学校的起步,就这样从课程改革开始了。

开启“无边界学习”

让学生体验另一种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理念的确立,无疑让教师们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对一群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知道自己应往何处走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将理念转化为实践,落实到日常教学行动中,体现于每堂课,却非易事。尤其是对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教师们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没有他人的指导,我不敢上课,心里没底。”语文教师张文说,“还有很多来自家长的不理解。”新的课程理念下,课程结构变了,学习方式变了。教室里,不再是传统的“排排坐,教师讲、学生听”,而是根据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把教室变成了“活动场”;作业,也不再是单纯地写写生字、做做习题,而是变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活动。比如,“春天课程”“一个有秋天味道的沙包”“我的动物朋友”等。学生们要做的是超越学科,发现生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与生活之间原有的壁垒被打破了,学习边界和生活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但这些在很多家长看来却是“不务正业”,他们继而产生了疑虑:难道学校就这样让孩子们一味地“玩”下去?

家长们不了解的是,“全课程”理念下的学习强调的是多学科的融合、与生活的链接、在体验中学习。

譬如,在吕华带领教师们一起研发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四年级教师们发现,部编版教材中第四、七、八3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神话传说”“历史名人”“伟人故事”,而且3个单元中的主人公都具有英雄人物的内涵主题,于是将这3个单元的课文整合到“英雄的旅程”下,并与《绿野仙踪》的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

学生们通过画思维导图,梳理了整本书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一系列作品的阅读、剖析和综合性创作,从“课程中的英雄”到寻找和理解“生活中的英雄”,最后全方位、立体化地理解何为“英雄”。紧接着,通过给古今中外的英雄制作名片、写颁奖词等多种方式,提炼不同人物的英雄精神,深化学生对英雄的认识。

“学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其实,英雄还离学生很远。此时的学习是浅表的,学生理解的是外在的英雄,并没有把英雄和自己关联在一起,真正的学习一定要回归到自己。”吕华说,尤其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研读文学作品《绿野仙踪》,了解人物追求自己愿望的历程,知道战胜自己也是英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们根据书中的奥兹城堡共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魔法学校”。从设计到涂色,再到搭建,6个班192名学生用时一周,共同完成了这项挑战。其间,当学生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有争论,有协商;物件被损坏了,学生们想各种办法修补;油漆刷不好,他们就重新刷;他们在思考和研究如何搭建才能让这座“魔法学校”更加美观、牢固。正是在这期间,学生们懂得了退让,学会了合作,成为自己的英雄。

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不管是教材还是课外书籍,仅仅成为学习的资源和例子。语文学习的长度不变,广度、深度却大大增加了;由单一的教师传授到丰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能力得以提升,学生们由“读人”到“读己”,在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换中,深度学习自然发生了。

“真正的教育是要用整个生活和世界、用整个历史和文化来浸润学生,点燃学生,启迪学生。”吕华认为,“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就能在当下的课堂上获得突破,让课堂散发出巨大的魅力,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课堂。”

“百日课程”与“爱都三问”

给学生一个爱上学校的理由

2016年12月9日,是爱都小学建校100天的日子。也正是因此而诞生的“百日课程”,让家长们开始重新认识爱都小学,认识教育,继而成为学校强大的“同盟军”。

“按照中国文化的习惯,一个孩子出生100天要举行百日庆祝;那么爱都百日,我们该怎么办?”吕华抛出这一问题,引发了教师们一轮轮的头脑风暴。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要摒弃过去举办活动总是追求隆重、盛大、热烈的思维模式,把“百日庆祝”活动研发成“百日课程”。

庆典活动注重的是展示,是外在的热烈、热闹;而课程更加强调的是教育价值。“以儿童为中心,以趣味为特征”的“百日课程”原则也很快被确立下来。

“百日课程”共分7天展开——

第一天,敲响百日钟声,唤醒学生们的回忆,收集学生的祝福,让学生感受入学100天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三天,学生们寻找100天里的成长细节,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三、四、五天,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的成长细节,互相发现,互相赞美。

第六天,开展100天手工创意制作。火腿肠、水果、豆粒、小伙伴……这些居然成了学生们创意的工具。

第七天为“双胞胎日”,也叫“好友日”,学生们在校园里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好朋友,结成“双胞胎”。一对对“双胞胎”走进教室,一起进行“百”的微课程学习,共同绘制“百米画卷”。

教师们在课程研发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的一切都应该指向儿童,“人”应该在中央。最让吕华和教师们欣喜的是,家长在和孩子回顾100天的变化时,发现孩子至少读了50本绘本,学了那么多知识,交到了很多朋友,在众人面前表达更自信了,学习热情更高了……家长由质疑到认同、理解和支持,家校关系融洽了。

从“百日课程”开始,学生的跨班级、跨年龄交往也成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爱都小学,一年级正式开学第一天,每名学生都要画一幅自画像并进行自我介绍,同桌相互自我介绍;随后,全班学生自由组合,相互介绍。交往能力最强的学生,半天就能交到五六个朋友,最少的也有一两个。

上学第二天是“大手牵小手”,六年级的哥哥、姐姐每人“认领”一个小朋友,带着他们逛校园,还要教小朋友如何握笔,什么是上课、下课,还为其讲绘本故事。这时,如果问某个学生“为什么要上学”,答案里多半会有“我的朋友××还在等着我呢”。

在这100天里,“新童年教育”渗透在教育的每处细节里。当“百日课程”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喜欢思考的吕华对“百日课程”进行了复盘,也从中发现了问题:热闹过后,这门课程究竟给学生留下什么?整个课程的确突出了儿童的核心地位,的确非常有趣好玩,但如果仅仅做到这些,迪士尼乐园和游乐场里的活动远比“百日课程”更热闹、更好玩。

吕华发现,在“百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确实欢天喜地,但他们的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发、被点燃,观念上也没有受到真正的触动或者改变。

于是,吕华组织教师们展开了3个追问:

追问一:课程设计是否凸显以儿童为本的原则,充满童心童趣?

追问二:课程实施是否真正触动学生思维,激发想象?

追问三:课程实施是否真正改变或者升华了学生的观念?

“此后,我们就把这3个追问当作设计和实施一切课程的顶层追问,并称之为‘爱都三问’。”吕华说,此后,每年一度、属于一年级新生的“百日课程”就成了每个孩子的“入学礼”之一。

“百日课程”与“爱都三问”不仅给予学生们100天的美好成长之旅,也同样促使教师们开始重新认识教育、认识课程。“我想:教育就是一种关系,好的关系促进学生好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这是年轻教师李莹的感悟。

获得了家长们高度赞誉的“百日课程”像一簇火苗,点燃了教师们将更多主题课程继续做下去的信心。伴随着一个个主题的深入探究,“全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学习不断拓展。李莹组织教师们设计了“一本书的诞生”课程,使学生对排版设计、编辑印刷有了感性认识。教师陈文萍则深耕全课程自然笔记,经过几年的探索,使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逐渐融合,自然笔记的外延也不断丰富。

重构学习空间

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我们是‘小贝壳班’,每个贝壳里都住着小小的珍珠,这珍珠是梦想的种子。小贝壳身上有着不一样的亮点和价值,也有着不同的梦想……当珍珠慢慢长大,最终必将结出绚烂夺目的最美珍珠。”这是“小贝壳班”师生共同的期许。

在爱都小学,每间教室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如“小贝壳班”“彩虹班”“青竹班”“星辰班”“小蜜蜂班”……每个班都有师生共同对生命成长的美好期许。每个班的教室里还有一面“生日墙”——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我不一样,我很重要”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这只是爱都小学致力于为学生们创建一间间“充满生命气息的教室”的一部分。从教室到走廊,再到校园,角角落落可见的都是学生们成长的印迹。课程变了,空间也变了。课程学习在延伸,学习成果在积聚,而从教室到走廊、门厅处处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给了学生莫大的肯定。“上学期,这里还是春天课程图谱,现在已是秋天的童话;上学期还是春节习俗的研究,现在是‘变化的世界,变化的我’成长路线图。”吕华认为,常换常新的作品,让静态有限的物理空间变成动态无限的成长空间。

不仅如此,“春之声”音乐厅、乐高墙、科技角、“一米阳光”植物角、交换空间、开放剧场等,都成了学生们的学习空间、成长田园。

“空间即课程。”这些设计的背后是吕华对学习空间的思考与认知。“学校是什么?过去,我的理解是,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听老师讲课的地方。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逐渐认识到,其实,学校更应该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融入社会、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她说,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不经意间的自由交往、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在这样的空间里慢慢培育起来。”

以儿童为中心,让吕华能够更多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想方设法为他们的需求和成长服务。

有一段时间,吕华发现六年级学生朱兆乐在课间经常在走廊里跑、闹。一次,她想与其交流一下,没想到,这个“淘气包”竟然振振有词:“课间,同学们都想到楼下去活动,可是教室在四楼,如果下楼去,时间就太紧了,我只能在这里跑。”听到这里,吕华内心为之一震:原来,该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校没有给他提供运动的场所。

四楼南边大厅正好有一个闲置区,于是吕华就把设计权给了朱兆乐。没想到,他竟然变成了“设计师”,很快创作出了一幅设计图。经过几次修改后,学校就按照他的设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把这里的闲置区变成了“兆乐动感区”。此后,这里便成了学生们课间放松的乐园。

校园里原本有6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其中,一棵树生病了,树干上留下了一个洞。是清理掉还是继续保留?吕华说:“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吧!”有的学生说:“校园内经常有小鸟飞来飞去,我们在树上给小鸟们安个家吧!”于是,树干上就有了一个鸟窝。在教师的引导下,鸟窝的设计继续“发酵”。接下来,几名学生就动脑设计:如何让小鸟的家更温暖?校园里有哪些鸟?再接下来,“鸟的课程”就诞生了。

“教育空间是不断变化的,但不变的是始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价值追求,不变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吕华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要让学校真正成为润泽生命的地方。”

“‘新童年教育’的新样态之一,就是让有限的空间为学生成长创造无限的可能,课程可以无处不在,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成长可以按照每名学生自己的节奏,像花儿一样在不同的季节里自由绽放……”追随着这样的办学理念,吕华和教师们不断地探索着,也享受着收获的满足与快乐。

(摄影:何友猛)

校长名片

吕华,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获“济南市优秀班主任”“济南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多年来致力于课程改革研究与教学改革探索,参与省级课题“识读写深化研究与成果推广”。编著出版《牵手阅读》《成全是最好的课程》。学校被评为“济南市首批特色学校”“济南教育榜样”。

学生们在艺术节上展露风采。

吕华喜欢走近学生。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