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为先抓住了评价的“牛鼻子”
近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着力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指南》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明确了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细化了18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要求各地依据所辖县数、学校数和工作需要,以3—5年为周期,实现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全覆盖。
教育部此次出台的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不管是关键性考核指标还是考查要点、重点,都把学生素质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无疑,这种评价方式抓住了评价的“牛鼻子”。
成绩、分数只是学生学业方面的一个评价因子,并不全面,如果单独用此衡量学生的全部,未免以偏概全,而且容易引发教育的功利化,增加教育的焦虑,最终又会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学生身上,增加他们的负担。因此,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抛弃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发展观。
教育不论起始点还是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发展学生、完善学生、成就学生。一切教育教学措施,包括硬件的投入、软件的改善,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这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因此,评价也应当回到教育的原点,看他们改善了多少、提升了多少。无论如何设计评价标准,都应回到这个基点。
素质为先为学校办学指明了方向。评价是学校发展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追求。各学校应当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化发展的办学思想,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为此,各种评价制度要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改,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要改。
素质为先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升学率”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改,育人理念要变,课堂教学方式也要因时而进、顺势而为、应事而化。无论是作业的布置,还是考试的设计等,都应做相应的调整,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应做好提质增效工作。这种“效”和以往的“分数、成绩”不同,而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各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多维多样的评价方式,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科学发展的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积极地改、主动地变。这是大势所趋,变亦要变,不变亦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