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课改人物 对话郝敬宏: “审辨式”语文让理性与诗意齐飞 怎样与青春期“不听话”的孩子有效沟通?

第5版:课改人物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课改人物
05

对话郝敬宏: “审辨式”语文让理性与诗意齐飞

□ 张桂玲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更多地了解了自我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何为“好的教学”,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一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教师要找到自我特性与自身认同。教育部首批全国领航名师工程学员、青岛二中语文教师郝敬宏用他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他和他的“审辩式”语文特色形成的过程,就是一场从自我探索到自我发现,从自我认同到自我共振,并最终抵达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旅程。

从“法官梦”到“三尺讲台”

记者:听说您从小的梦想是做一名法官,结果却“阴差阳错”成了一名语文教师,是这样吗?

郝敬宏:是的。小时候,我最羡慕的职业是法官和警察。1993年高考时,我以高出普通文科重点线34分的成绩报考公安大学,却因为体检落选,被调剂到了省内一所较弱的师范学院中文系。

那时的我是不想去读这个专业的。但是在我的录取通知书上,有人用钢笔手写了一句话:“从你的成绩来看,你是非常优秀的,中文系欢迎你!”就这样,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自己四年的中文学习。四年里,我一边学习中文,一边自学法律课程。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法律与中文很难兼顾,所以到了大四,我便放弃了法律。没想到我的毕业论文《激情、入境、明理——中国诗歌意境教学之我见》竟然被评为当年的优秀论文。

工作后第一次参加全市的语文教研活动。活动间隙,市教研员竟然在几百人的人群中找到我,问:“《中学语文教学》里有你的一篇文章,是不是你自己写的?”那时候我才知道,我的论文经过老师的推荐,已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我突然间对教好语文有了一点兴趣。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

成长,就是找到独特的自己

记者: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您认为促使自己成长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郝敬宏: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我悟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独特的自己。

初入职时,因为折服于钱梦龙老师的《荷花淀》录像课、于漪老师《用语言粘住学生》的报告,我发誓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便花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MP3,连续半年录了自己的课堂实录,下班时骑着自行车一遍遍地回放、调整自己的课堂语言。但是,无数次的模仿后,我却发现自己根本成不了别人。所以有近十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发现、惊喜、学习、模仿、自我否定的过程中重复着。

但也正是在这个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排除着“非我”,真正的自我也在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展现。

备课《荷塘月色》时,我曾质疑教参将作者内心不平静解读为南方革命的原因。按照思维的正常逻辑推理,一个人内心平静后想要得到的东西,往往应是他之前不平静时得不到的。于是我去知网查阅,又发现了前人的两种观点,包括王家宏、刘勇民、孙绍振老师的“人生感伤说”与叶圣陶先生的“国事忧虑”说。但这些观点的出发点都是源于对文章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经历的研究与考证,没有尊重文章的思路和正常思维逻辑。于是,我整理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5000字的文章《凡情俗理才是真——另类眼光看〈荷塘月色〉中的“不宁静”》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上。之后,虽然还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却喜欢带着学生一起用这种质疑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去思考问题。其间写了无数篇文章,无数次投稿,也无数次石沉大海,但是我却乐此不疲。

那时的我,还没有与辩论相识。

与辩论相遇,与自我共振

记者:您在青岛二中带的辩论队曾经引起过一时轰动,当时怎么会带这支队伍?

郝敬宏:2013年,学校成立辩论队,领导让我兼任学校辩论队的指导教师,并且每周为全校喜欢辩论的学生开两节辩论选修课。毫无这方面经验的我,却因为喜欢课堂上的质疑与辩论,就欣然答应。

在辩论课上,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必须保证我说话、证明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我们每人说出的每句话,又必须能经得起别人的推敲与考证——我想:大概是辩论本身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我。我组织学生从身边的时事热点讨论开始,每次就一个热点话题争得不亦乐乎。每次下课铃声响起时,教室里依然是你争我辩的气氛……

从2013至2020年的七年间,青岛二中辩论队在我的指导下,先后获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全国中学生辩论冠亚军,马来西亚“精英杯”、香港“和富杯”、新加坡“狮城杯”国际中学生辩论冠亚军。我们主办了四届“山海杯”国际辩论赛,北大、清华、港中文、新加坡国立大学等32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和12所国内知名中学参加,后来多人考入耶鲁大学、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中,许多人选择了法律专业。

最让我开心的是,每每与这些毕业的学生谈起过往,他们都会说是我的语文课还有辩论课,教给了他们审辨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面对每个真实的案例时,总能发现案例中不合逻辑的地方。每当此时,我都觉得我那个许多年前没有实现的法律研究生梦,似乎在这一群喜欢辩论的学生身上开始慢慢实现……

用课程构建“审辨式”语文特色

记者: 从带辩论队到您“审辨式”语文特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郝敬宏:事情的发展总是相关联的,在辩论成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并进而成为青岛市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开始把辩论元素更多地融入自己的语文课堂,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审辨式”语文教学特色。

在课堂学习之前,我借鉴《奇葩说》节目的方法,将传统的语文课前单人演讲改造为双人辩论式演讲。这是一种以不同观点的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演讲方法。每次同时上台两个人,围绕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式演讲,各用时2分钟。在他们演讲前后,其他同学以举手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两次举手认同某一方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则请发生变化的同学或代表谈一谈理由,并根据数量的增减判断演讲的胜负。这样做,目的是找出演讲者最能说服人的关键点在哪里,并让学生感受语言与思维的力量。

在课堂上,我会把辩论赛的质询环节引入文本解读,不懈的质疑、连续的追问往往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思维的深处。比如学习《拿来主义》时,我问学生:“《拿来主义》是谈对内文化继承,还是谈对外文化交流?”当学生说是谈对内文化继承时,我会追问:“为何开头却从中外文化交流说起?”当学生改口说是中外文化交流时,我会追问:“为何后面举一个中式大宅子为例?”当学生说中外文化都有时,我会追问:“一篇文章前文从中外交流说起,结果却落脚于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不是前后论证不一致?”连续的追问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必须深入阅读、不断质疑、广泛查阅资料。这时,他们才意识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当时对外文化交流背后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盲目自信与全盘否定思想的批判,只有把这两种思想批倒,才能树立起拿来主义的大旗。于是,学生恍然大悟……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总是简单粗暴地抛出一个论断就开始举例。于是,我问学生:“你可以举一千个正面的例子,我是不是也可以举一千个反面的例子?如果写作陷入例子多少的累举,那么,逻辑的分析、结论的排除还有什么意义?建议你们去读一读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读一读图尔敏的《论证的逻辑》,学一学如何让论断严谨、论证可信。”

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我希望学生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书籍的思路,同时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认识。因为只有整体把握全书的逻辑,质疑与批判才不会走向极端,阅读与反思才不会肤浅。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别人的观点,呈现自己的阅读成果。

三年的实践后,学生以特别高的高考语文成绩证明了“审辨式”语文教学的优势。更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多年后回忆时,还常常提起高中三年语文课前辩论、课堂质询、课后争执的情境;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把图尔敏的书籍带到大学继续阅读。

记者:将审辨式思维用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尝试将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郝敬宏:2018年,我入选教育部首届领航名师,负笈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开始了三年博士般的培训与学习。在华师大,张心科导师建议我把这些活动实践上升到课程的高度进行研究,于是我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参照泰勒、施良方等人的课程原理,将之前的课前演讲、课堂质询、审辨式阅读与写作指导、课外的辩论活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审辨式课程体系,并且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案与评价方面加以明确——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我自己的教学特色吗?

当一个人突然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特色时,那种冲动是无论如何也按捺不住的,于是,我参照图尔敏的非形式逻辑结构,构建中学语文“审辨式”教学的各种课型,仅用两个月时间,我就为华东师大本科生录制了八节“审辨式”思维课堂教学视频课。至此,从课前演讲,到课堂八种课型,再到课后阅读与写作、课外辩论活动,“审辨式”语文课程体系完成了系统的建构,这些课程为学生创设了最有思想的语文学习情境,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也成就了我的语文教育理想。

2019年新教材实施之年,我把这种“审辨式”语文教学法推广到我工作室里的11所学校,开始以集体的力量与全国热爱“审辨式”教育的同仁一起,学习研究“审辨式”语文教学。几年来,我们结识了更多的同道之人,包括我国第一个系统翻译图尔敏“审辨式”思维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小庆。

一名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才会幸福地走在自我创造的路上;在这条路上,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同行可以走得很远……

人物名片

郝敬宏,正高级教师,教育部首批全国领航名师工程学员,教育部“一师一优课”部级评审专家,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中国新锐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两届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连续三年受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邀请,点评山东省高考作文。出版个人专著《语文,为了生命的自由延展》《中学辩论课程研究》等,所带青岛二中辩论队先后获多项国际冠军,辅导学生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与“北大培文杯”作文大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

“审辨式”语文十问

1.您是基于什么提出了“审辨式”语文?

郝敬宏:每一位教师从登上讲台之时都在追寻自己的特色。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发现自己,才能成就最好的自我;构建带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让自我特色更好呈现,并更好地被他人分享。我与“审辨式”语文就是这样的一种相遇。

2.您认为语文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郝敬宏:语文就是一种人生,怎样学语文,就是过怎样的人生。语文本身需要你带着情感去体会,所以你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去体会,你就是在过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你全身心去体验,文中的喜怒哀乐你都会有所体会,如果你在经历喜怒哀乐后还能学会审辨,就能入乎其中,又能超乎其外。

3.有人强调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您怎么看,怎样才算是有“语文味”?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在哪里?您认为语文能给予学生的是什么?

郝敬宏:我不希望语文只给孩子一种文人气质与诗意理想,那样他们会摔跟头。我更希望给他们一个学会理性审视世界和运用审辨式思维去分析和判断的习惯,但审视后还能保留这份诗意与美好。这样他们能小心走路,心中却依然仰望星空。语文能给予学生的独特价值就是心中有诗意,眼中有审辨,笔下有思维,口中有逻辑。“语文味”自在其中。

4.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您的“审辨式”语文教学的精髓是什么?

郝敬宏:简单地说,是用审辨式思维学习语文,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盲从、有思想、有观点、讲论据、能包容、成事情。

5.审辨式思维,又可以称为批判性思维吗?

郝敬宏:二者不一样,批判更多是质疑,不强调包容。审辨式思维的核心是不懈质疑,包容异见。会质疑,能质疑,更要学会包容,看到别人的好,但这种好,一定要经过审辨后。

6.审辨式思维,更多情况下好像是数学学科用得比较多,很少听说语文学科提起,提得更多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是这样吗?

郝敬宏:不是的,审辨是思考的一种方式,当别人告诉我们一种情况时,我们会提醒一下自己,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经过审辨后还是如此,那才是可放心相信的。

7.您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的?

郝敬宏: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更有深邃的思想,就像当年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味道。语文,应该让学生既有人文气质,又能理性表达。

8.听说您的“审辨式”语文是从带学校辩论队的过程中受到启发,那么辩论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思维品质?

郝敬宏:辩论需要思维敏捷,还要有所创新,但更要细致的资料准备、梳理,而且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一辩主要任务是开篇立论,二三辩主要是攻防,四辩要把控全场。每个点都做到了,才能打好辩论。

9.辩论能力的培养和正常的课堂教学能不能融合?

郝敬宏: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说,写作也是一种语言表达,中学阶段辩证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辩论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逻辑变得严密,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

10.听说您的名师工作室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郝敬宏:我的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秉持的理念是“用审辨式语文,给学生有思想的课堂”。工作室成员包括10名教师,分布于淄博市、烟台市、日照市及青岛市平度、城阳、即墨四地七县区九所学校。成立以来,先后培养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省市级名师6名。多次随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华东师大基地赴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新疆喀什、重庆永川等地送教援培等,应该说工作室努力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计划,起到了较好的专业辐射与引领作用。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