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青春期“不听话”的孩子有效沟通?
本期提问:李晶 (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
本期作答:潘 霞 董丽丽(济南市长清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问:饼饼是一名初中女生,好奇心强,有上进心,但欠缺自制力。据她的妈妈说,饼饼六年级时就开始“不听话”了;升入初中后,父母常为此拍得桌子震天响,而她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作为父母,应该怎样与青春期“不听话”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说:“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12到15岁是青少年成长的风暴期、过渡期,也恰恰是自我同一性确立和人格整合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感情的冲动和情绪的波动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倔强、多变、强烈和不协调的成长状态:从心理方面,他们渴望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予以尊重和理解;而在认知过程与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又各自存在不同的“瓶颈”,需要自我突破和超越。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许多孩子要经历成长的烦恼与痛苦,才能真正长大。当孩子对批评指责已经麻木甚至抵触时,就是父母要改变策略的时候了。我们认为,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理解孩子的青春期行为。心理学博士蒋莉认为,大多数时候,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因此,面对孩子作业拖拉,父母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唠唠叨叨,更不能用“你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之类的标签强化孩子的负面心理和行为。父母要静下心来悄悄观察孩子,探寻他写作业经常拖拉的原因,解读孩子行为的心理密码,发现孩子发展的隐性需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予以指导和帮助。
二是要营造支持性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个体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成长,只要营造出富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司徒农博士在《青春期问题与教育方案》中写道:“青少年好比蝴蝶,他们经历着从毛毛虫到蝴蝶之间的层层蜕变。这种蜕变充满着潜能,但又很脆弱。”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与同龄人和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有时候,表面的冷漠隔阂遮掩的恰恰是内心火热的需求。人的心理就是一种需要,尤其是归属感和获得感。青春期问题往往都与某种成长需要没有得到及时关注或合理满足有关。唯有静心观察、耐心浇灌,并积极有效地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或师生关系。
青春期孩子在乎的常常不是结果,而是异常敏感于父母、老师是否有尊重他们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武断拒绝,家长不必暴跳如雷,不妨平心静气、耐心倾听,请孩子说出自己拒绝的理由。孩子拒绝的理由中也许会有合理的成分,父母就应该尊重其合理的部分,与其商讨其中不合理的内容,然后彼此都做出能接受的妥协、让步。长此以往,就会慢慢打破隔阂与对峙,实现有效沟通。脑科学研究证实,“愉悦的情绪可以加速大脑神经元的链接”“情绪信息总是比其他信息优先得到加工”。家长、教师要善于营造富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激发孩子的情感,调动起其积极热烈的情绪,促进其行为转变。
三是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主动正面回应。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两代人常有代沟,很多父母也想和孩子耐心沟通,但说不了两句就“擦枪走火”,甚至怒发冲冠、大动干戈。孩子刚进入青春期时,因为经验少,亲子冲突最多。我们不妨借鉴心理辅导的技巧,积极正面回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和孩子步步推理印证。比如:“知识确实越来越难。哪几个章节你困难最多?爸爸妈妈怎么才能帮助你呢?”“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痛苦呢?跟朋友吵架确实会影响情绪。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们吵架的呢?你打算怎么办呢?”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直面困难,密切关注孩子的感受,俯下身子与其平等对话,耐心引导孩子,使其产生上进心和归属感,成长就会悄然发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种,只不过每朵花儿的花期不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审视孩子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在这个世界上站立起来,成为内心充盈、人格健全、思想独立、精神高贵的完整人。精诚所至,每朵花都会应时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