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变“应急之举”为“常时之需” 栖霞市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方式 线上升旗致敬老师 学校动态 临沂市河东区 以“三堂课”无缝衔接线下教学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基教视点】

变“应急之举”为“常时之需”

——对当前中小学线上教学的思考

□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刘庆华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暴发以来,曾经钟情于线下传统教学的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或许有过困惑、质疑甚至抗拒,但只能接纳和顺应大势。在此期间,很多中小学教师从被动到自觉,尝试探索了丰富的线上教学模式,提升了各界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为学校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和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蔓延至今,大概率会成为一个长期性问题。线上教学既是抗击疫情的应急之举,又成为常时之需,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摒弃传统思维模式,接纳崭新思维范式,从教育理念、价值观到教育行为、教育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线上+线下”双线教学思维模型,是新时代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将为我们在未来教育发展中赢得契机。

线上教学的价值彰显

“线上教学”并非全新概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其多是以慕课、微课等形式开展。疫情期间,诸如直播、点播等大规模应急远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线上教学呈现多音合奏的样态。与传统的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线上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创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线上教学冲破了教室的场域限制,消除了学习资料的时间阻隔,学生能够整合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电子学习资源,做到随时随地学习。学校及教师突破教育服务供给的惯性思维,能够充分整合线上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学与指导。

其次,线上教学突破教育资源的流转壁垒,能够优化教育资源结构。线上教学缩小了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的差距,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融与共享。网络所能覆盖之处即为优质教育资源可达之所,这为实现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各级教研部门通过组建名师指导团队以及开展线上主题教研、集体备课等活动,能够打破区域及学校之间的壁垒,改变各学科教师“教学自立、教学自负、最终导致教学自缚”的局面,实现教师互通、互学,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最后,线上教学基于数据支持教学决策,能够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前,很多线上教学平台能够实现对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数据记录。借助全过程、伴随式的数据采集、分析与总结,教师能够更为全面、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实现课前精准定教、课中有的放矢、课后及时帮扶,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线上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巡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线上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教师教学观念之“困”。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其主要包含“教师”和“学生”两个行为主体。对行为主体的不同看法不仅反映了教师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且催生了不同的线上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过程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因此线上教学以教师“满堂灌”的单向输出为主,通过摄像头“监视”每个知识点是否从网线的这一头成功传递到了那一头,教师精神紧张,学生压力巨大。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关注“学”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持这种观点的教师通常试图弱化“教”的主导地位,将“教”窄化为学习环境营造、学习资源供给,未经二次开发、个性建构便将线上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教学随意性大,效果差强人意。

教师信息素养之“困”。2014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主张在基础性要求(即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发展性要求(即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层面提升教师技术与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实施、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5个维度的能力。但目前教师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的能力要远胜过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的能力,教师运用网络学习空间和工具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的能力较弱,在备课计划与资源准备上相对欠缺,运用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利用技术支持评价与诊断等方面的常态化应用不多。

线上教学由“应急之举”

变“常时之需”的现实进路

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线上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注定会持续下去,以往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对分离的格局会被打破,融合教学会出现并兴起。在此种教育变革蓝图与变革现实之间,教师扮演着变革行动者的重要角色。“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线上教学若要真正实现由“应急之举”到“常时之需”的转变,根本在于教师教学观念与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教师作为具有成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专业人员,其所处的教师团体、学校、社会等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教师对线上教学的态度与实施。

其一,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是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是有效开展线上教学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应明确线上教学的最终价值导向在于立德树人。线上教学拥有线下所不具备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其技术性价值应在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性价值中彰显。线上教学的技术优势应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利器”;同样,其技术弊端也不应成为教师推脱立德树人责任的“借口”。

另一方面,应正确看待“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具有独特性,“教”与“学”互为条件,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使教学活动不复存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是在“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对“学”的主导。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线上学习过程,而且要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线上教学设计、对教育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质量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该教学观的线上教学,教师不至于迷失在信息技术影响教学效率的泥淖中,也不会丧失对线上课堂的掌控力,能真正做到“既不排斥技术又不唯技术,是现实世界的优秀教师,更是数字世界的合格教育人”。

其二,区域结构安排与支持是核心。

线上教学是一个系统问题,远非教师单凭一己之力可为之。教师隶属于学校,学校嵌套于区域,因此,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的结构安排与各部门的支持深刻影响着教师的线上教学活动。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省各市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线上教学的有效开展得益于区域内的周密部署、迅速落实和大力支持。在组织领导方面,区域内组织架构规划清晰,相关责任人及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实施方案具体,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才不至于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在专业指导方面,各级教研部门能够统筹区域教育资源,通过发布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意见、建立线上巡课制度、组建名师指导团队,对教师线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规范性进行把控,线上教学方可做到“在线不减质、居家不降效”。在技术保障方面,区域能够广泛联络网络技术部门及企业,向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保障在线教学平台平稳运行。

未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常态化发展需要更多组织保障、专业引领以及线上教育资源规范更新等方面的支持。区域内各部门需继续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助推线上教学不断发展前进。

其三,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是关键。

线上教学由被迫的“应急之举”转向主动的“常时之需”,教师能否主动、持续地参与到线上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较大地受到校内人际互动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校长作为教师人际互动中的“重要他者”,其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支持对教师的线上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面对线上教学实践,一些校长能够快速制订计划和措施并实施创造性行动,通过情景规划的方式构建多种可能场景,合理描述与预测未来混合学习可能的组织方式与推进机制,支持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鼓励、引导教师团队共同探索线上教学的无限可能。而另一些学校领导则始终处于应对疫情危机的被动状态,希望重新回归教学“旧常态”,既不理解又不愿意去了解在线教育;教师无法获得校长支持,便失去了持续开展线上教学的动力。随着面对面教学形态向混合教学形态的过渡,优秀校长应该能够使自身领导行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建立起对外部变化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领导行为,在度过危机时建立适应新常态的领导行为。校长需要在传统教学领导行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丰富,形成适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要求的信息化领导力,做助推教师线上教学能力发展的“引路人”。

其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是根本。

近年来,我国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建设高度重视。2014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9年3月,教育部计划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提出了教师30个能力点的建设内容与评估思路,鼓励教师探索线上教学,引导教师提升在线教学能力,以整校推进和校本教研的形式推进教师全员的能力提升、推进常态化应用。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无疑为“2.0工程”的推进提供了良好基础,有的教师表现得游刃有余,但有的教师则仓促应对、难以适应。这说明,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应精准定位教师培训,系统、有序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常态化发展。疫情期间,由于教师软件技术不过硬而影响线上教学质量的状况屡见不鲜。“2.0工程”也提醒我们:以往只关注教师信息技术硬件能力远远不够,提升教师的软件能力势在必行。区域和学校应认真研究“2.0工程”内容,充分调研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特点及发展需求,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实施方案,可采用分阶段、分批次、分主题等多样形式系统有序推进教师培训,促进混合教学常态化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线上教学能力的“瀑布效应”,建立教师智囊团,通过开展教研活动、组建工作室或工作坊等形式逐步影响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到线上教学形式创新、线上教育资源研发中去,打造“懂教学、会技术”的骨干团队,最终促进整个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其五,家校协同共育是重点。

传统的线下教学往往被学者们描述为“黑箱”,“黑箱”之外的人对于其中发生的一切不得而知。线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黑箱理论”,家长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近距离且全程监督孩子学习。尤其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尚不完全具备脱离真实的课堂情景独立学习的能力,其学习意识和行为更多地需要在教师及家长的共同约束下产生,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线上教学并未完全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家长依然存在的教育焦虑与不当的教育参与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造成孩子学习倦怠,不利于线上教学的良性开展。如何在家校合作原有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重塑家长角色,打造新型家校协同共育模式,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工作重点。

当今社会,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压力只增不减,大部分家长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教育焦虑,如升学择校焦虑、孩子未来发展焦虑、亲子互动焦虑等。疫情常态化时期,教学方式的骤变更让家长措手不及,对信息技术支持教育缺乏了解无疑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程度。我们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服务,尝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家长学校模式,扭转家长教育理念,重塑家长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应考虑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为家长的教育参与提供数据支持。这不仅能够实现家校精准协同共育,而且能帮助家长意识、理解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有助于家长信息素养的提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