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心中“最好欺负的老师”
最近,我听到有学生在我上课时吹口哨,但没发现是谁。课间,女生张婷婷跑来对我说:“张老师,您知道为什么有人在您的课堂上吹口哨吗?因为您是‘最好欺负的老师’!”听到这话,我的心猛地一沉。“‘最好欺负的老师’?这话怎么讲啊?”我问道。这时,几名女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最好欺负的老师’就是眼神没有杀伤力,即使我们犯了错,也不大声吼、不会拍桌子生气的老师。他非常宠爱我们,我们不怕他。”“如果您不想让他们吹口哨,您上课时就不能笑,要一直板着脸,眼神要有‘杀气’。这样,他们就怕您了。”学生们的话如同重磅炸弹在我的内心深处炸裂:难道惩罚力度不到位就等同于没有威严,不声色俱厉地训斥就等同于没有铁律和原则?
反观近30年的教学之路,我一直奉行用情感感化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愿意主动学习,而不是借助高压和重赏逼迫学生学习。面对“是让学生敬而远之,还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这道选择题,我选择了后者,自然放松了对“捣蛋包”的苛责。尽管如此,我教过的每个班都会有英语“学习狂”跟着我转。他们会主动学习,课堂上生龙活虎,课下主动找我默写单词、背课文、批改作文。很多学生在圆满完成我布置的学习任务后,课下还购买学习资料为自己加码。学生充满了获得感,我也充满了幸福感。
难道我的教育方法用在这一茬学生身上不灵了吗?是不是我的过分宽容变成了纵容?前两天,有一名一直调皮捣蛋的学生在我的课上剪指甲。每次上我的课,他都会小小地违反一下纪律。我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在讲台上认真地讲课,这是对学生的尊重;而你在剪指甲,你认为我们之间有平等的尊重吗?”那名学生听后,立马放下指甲刀,开始认真听课、做笔记。我想:如果我当时没收了他的指甲刀或者直接将指甲刀扔进垃圾桶,然后批评他一通,这让一个青春期孩子的面子往哪里搁?并且,此举可能会让他离课堂和学习越来越远。
我在学生心中是“爷爷辈”的人了,有的已经是我教的第二代学生了。我也曾经有过上课“板着脸”、眼神“有杀气”的时候,但多年的实践探索使我明白:教育学生应该秉承“不怕犯错,就怕不改错”的原则。当然,这个原则使用不当可能会纵容学生。所以,对学生的管理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原则性的底线不能跨越,让他们知道什么能松口、什么绝对不可能让步。
我教英语学科,语言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我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发雷霆的批评和热火朝天的语言学习场景格格不入。我坚信,和学生推心置腹地沟通,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反思并改正错误,要比粗暴生硬地说教强一万倍。
我没有追究课堂上学生吹口哨的事。接下来的几天,有的教师找到我,让我不要提前布置英语课后作业,因为那样会致使有学生在他们的课上做英语作业。我暗自庆幸,我这个“最好欺负的老师”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给学生留足了面子,让他们明辨是非曲直虽然需要时间,但最终会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揪着学生的缺点不放,未必是好事。
虽说“师严道尊,教乃可施”,但作为教师,也要学会尊重学生。我将坦然地继续做一名学生心中“最好欺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