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烟台:奏好“全环境”序列化德育协奏曲 莫让刚性数字禁锢了更多成长可能 创新督导机制 提高督导实效 日照东港区:推行局领导学校食堂陪餐制度 临沭:以教育服务供给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王义钧:为农村娃编织“科技梦” 山东教育报拟申领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 枣庄:校园精准防疫实现信息化“一网通”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教育时评】

莫让刚性数字禁锢了更多成长可能

□ 井光进

在学校一些关于教师评优树先和职称评聘制度中,往往有这样的规定:申报某一个荣誉称号,但特别优秀的、35周岁以下教师申报可适当放宽条件。假如一名教师刚满36周岁,恰好符合放宽条件,却失去了机会。一岁之隔,就可能把部分教师划在了冷冰冰的数字线之外。而那些表面看上去很合理、很量化的规定,从一名教师的职业发展预期来看,却总是不那么对路、不那么让人服气。

对学生的评价,很多学校同样经常采取数字化累加的方式。比如,对获得某类别证书的学生,加5分;参加某类别活动的学生,加2分。最后把各种分值累加起来,就成为一名学生的“外在标签”。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丰富多彩的生命,绝不能单靠一组数字全方位衡量其价值,应当引导他们从中找到自身优势和潜能。

对工作成效进行量化评分,按照得分高低排出顺序、评出等次,是一些学校常用的评价机制,大多数师生对此也习以为常。如果梳理一下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制度,这样靠数字排队“论英雄”、唯量化的规定还有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存在这样的倾向。将学校的工作量化成数据,将学校开展的创新成果也折算成数字,将教师、家长对学校治校办学的评价也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累加成学校工作表现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尽管看上去很客观、很充盈,但细细推敲后却值得商榷。且不说学校头绪繁多的日常工作如何折合成数字来呈现,单就学校的常规管理、创新项目、满意度评价等评价内容,各占多大比重是合适的?这些就应当有专业视角,结合具体实际,与学校充分协商后确定。因为,很多学校工作是无法用数字量化的。

还是回到学校层面来看,教书育人是一门研究性极强的综合活动。从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来看,如果过度强调量化、强调数字,就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如何以教师的量化评价结果引导其提升职业素养?如何以学生的量化评价结果引导其明晰生涯发展规划?

就拿教师的评价来说,可行的做法是增加指导性、诊断性、写实性评价,在保持课时量、出勤率等少数定量指标的前提下,减少硬性评价项目。特别是,不能将评价与考核简单画等号,或者以考核代替评价。

只有评价体系、方式与结果呈现等与教师内在需求、教学工作需要、自我发展定位有机结合,才是切实可行的。在每次开展评价前,都应先进行如下思考:此次评价有没有必要?教师会不会认同?能不能起到正向支持作用?力求让每次评价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如此。我们常说,要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他们的潜能在哪里、是什么?要让学生拉长自己的优势,他们真正的优势又在哪里、是什么?评价就是很好的载体和抓手。按照“五育并举”导向,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发潜能,在最恰当的时机予以引导,并查找短板和弱项,明确下一步学习中的发力点。好的评价会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成为最好自己的助推器。反之,则会打击其积极性,致其丧失学习兴趣,迷失成长方向。

对教师、学生进行评价,是专业行为,需要慎之又慎。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越长,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越会有战战兢兢的感觉,生怕评价出了偏差,伤害了师生。定性评价需要专业水准,定量评价同样离不开专业要求。在每项评价结束时,在评价表格中填写代表评价对象素养能力的数字时,每个人都要认真反思、谨慎落笔。因为,这件事关每个人的成长和对未来的预期。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