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列入不同学段目标,受到社会关注。劳动作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成为独立课程,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
我们要劳动。19世纪,马克思的学生燕妮问他什么最光荣时,马克思坚定地回答道:“劳动最光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美是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生动体现。“民生不勤,勤则不匮”,揭示了只有通过劳动才不会缺衣少食的道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描写的是不论老幼都热爱劳动的情景。中国从来不缺乏热爱劳动的人。从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到祖逖闻鸡起舞,从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主动学打草鞋、朱德坚持自己挑扁担,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人”王进喜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劳动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明。有时虽是星星点点,却如此照耀人心!
劳动无贵贱。我们党历来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只要是凭借脑力和体力付出而获取正当价值的人,都是劳动者,都应获得我们的尊重。不管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是西装革履的白领,也不管是不暇晨餐的建筑工人,还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旦在某个时空领域停摆,社会运行就会出现故障。所以,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劳动者的存在,人类社会才能生生不息。
致敬劳动者。在创造文明和历史的实践面前,人人平等。像天刚蒙蒙亮就出门工作的环卫工人,像“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的袁隆平,虽然工作环境、内容不同,但他们有相同的身份——劳动者。尽管他们的工作报酬和劳动价值不同,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劳动价值只是对付出体力和脑力的计价,并不能贴上高低贵贱的标签。我们不能贬低任何一个工种,不能鄙视任何一种劳动。将心比心,当我们能珍惜所吃的每口食物,爱护所用的每件物品,保护环境,认真学习、工作,不仅是对天地赐予的感恩,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同样,也在爱护着我们那颗知恩报恩的本善之心。
美德在劳动中产生。我们辛苦劳作、创造人生价值就是美好的品德,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要将美德升华。其实,与其说是尊重劳动,不如说是尊重生活、热爱生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劳动创造价值。如果我们不尊重劳动,任意践踏劳动成果,那么我们就是在贬低一个人的价值,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当我们享受这幸福生活时,有没有想过,是谁为我们带来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劳动者。
劳动中充满知识与智慧。进入新时代,永远不变的,是精神底色;与时俱进的,是劳动素质。没有搬过重物就不会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很多技术的难题源于日常生活劳动,其解决也可能受益于劳动中蕴含的知识。当我们真正理解 “劳动要体现在智慧方面”,也就孜孜于“生命不息,劳动不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