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以“双减”攻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让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图片新闻 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 打造“诗意玄龄”特色品牌 中学生线上教学的破与立

第6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6
【局长论坛】

以“双减”攻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 临沂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广江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动员令,这为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职、攻坚克难,以打好“双减”攻坚战为抓手,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着力点,扎实推动临沂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临沂市高度重视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民生工作,站在政治的高度、民生的角度、发展的维度,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策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开局良好。校外培训治理成效明显,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大压减,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有序规范;校内提质增效稳步推进,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中小学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观念发生明显转变,教育评价改革逐步推进,全社会支持“双减”政策改革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

当前,“双减”进入教育系统性治理的深入区、攻坚区。巩固“双减”来之不易的成果,持续打好“双减”攻坚战,必须一方面抓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另一方面抓好校内提质增效,同时抓住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评价,上下联动,内外统筹,协同发力。

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上,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标本兼治防风险”与“改革发展促提升”并重,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坚持在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完善专班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日常监管,研究制定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强化日常检查,强化培训收费监管,加强部门协同,落实责任,有效开展治理行动。

“双减”是迎接教育改革的“动力源”,实施主体是学校。在校内提质增效上,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改革创新、教育生态优化上着力,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一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持续用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落地落实,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落地见效,聚焦学科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着力改变目前学校重内容轻学科、重教法轻学法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研究制订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评价标准,推动艺术教育普及。推进《临沂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的落实,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劳动教育实践。

二是在促进教育公平上持续用力。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着力补齐农村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短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制订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重点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工程,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让孩子们都能上好学。

三是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持续用力。积极拓宽教师专业成长渠道,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技能和事业追求。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教学计划备案制度,小学一年级实施“零起点”教学,其他年级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加强课后服务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一体设计,切实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课后服务工作质量。

四是在坚持改革创新上持续用力。推进实施“互联网+教育”工程,以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三个课堂、四个平台”建设,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空中课堂”课程提质升级,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理想学习状态。建立教干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单体学校的供给向学区、教育集团、城乡结对帮扶共同体供给转变。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参与交流轮岗和工作绩效与校长职级晋升、职称评审、骨干教师评选、绩效工资分配等人事制度关联机制,激发教师的从教热情。

五是在优化教育良好生态上持续用力。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化建设,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协同模式,建立高水平“家校社”合力育人体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教师家访工作,与家长形成减负共识。加强部门协同,发挥社区作用,为青少年快乐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