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新挑战 新实招:教师评价素养提升新航道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的方向。新课程标准强调素养立意的教育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教育评价观念更新和评价方式方法变革,着重发挥评价对教育发展“体检仪”和“指挥棒”的重要作用。
一、基于素养导向的学生评价,给教师评价素养带来“新挑战”
依据新方案和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明确了课程实施的评价改革建议。那么,对学生评价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教育评价素养将面临怎样的新挑战呢?
第一,树立素养导向的评价新理念,由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由重教学轻评价向“教、学、评”一致性转变。新方案强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素养立意,教师就要摒弃传统“唯分数”的顽瘴痼疾,改变结果评价导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增值”。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直接责任人,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就需要找到三者在素养导向下的契合点和连接点,弄懂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明晰教师为什么教、如何教,学生评什么、怎么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评价怎样贯穿其中并反哺教与学……素养立意是对能力立意的升华,是一种应然状态的指向,对教师评价理念转向提出了新变革。
第二,倡导循证评价新方式,对学生的评价由传统的基于感知的评价向基于证据的评价转变。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基于证据的评价,即循证评价。它不仅是一种评价方式,而且是一种评价理念;既强调树立证据意识和数据意识,又强调过程性评价证据的积累。那么教师如何打破传统基于经验的判断,走向循证评价?以语文新课标为例,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等建议的提出,要求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态度情感的表现及影响因素,这就是教师评价学生的证据。教师如何细化此类标准?换言之,如何制定评价标准并建构理论或实践遵循?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评价知识。同时,纸笔测试、诵读演讲、调查访谈作为教师循证的工具,如何用好这些工具去收集学生发展的真实数据,也对教师的评价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三,关注增值性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变。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以学生课程核心素养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来判断学生发展,是对学生个体内差异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起点”与学习“结果”差异的比较,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学校不乏教师打着尊重学生个性的旗号,却用折中甚至近乎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所谓的“假”评价,是“绝对水准”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线,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看到自己学习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如何确定学生发展的基线?是否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进步的程度?采用怎样的工具才能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进步?学生评价反思能力从何处入手进行培育,等等。这些都对当前“无师自通”下的教师评价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对教师评价素养培育提出了新期待。
二、新课程标准落地生效,教师评价素养提升需要打出“组合拳”
教师评价素养提升是推动新课标落地生效最为迫切的需求,改变教师“唯分数”“重判断轻改善”的评价理念,摒弃“虚评价”和“假评价”,引导教师上课前先学会评价,树立素养立意的评价导向,加强系统科学的评价知识储备,掌握落地的评价技能,促进教师评价素养提升。
第一,教师要树立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眼中有人”。教师眼中的学生应是“形形色色”,既要五彩斑斓又有自己的主色调。因此,教师要熟谙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立足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独立”个体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增值”区间,既强调以学生学习为导向,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与改善,伴随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又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鼓励学生主体参与评价,发展自评和他评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树立“为了学习”和“作为学习”的评价取向,使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相伴相生,用评价反哺教与学,强化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
第二,教师要储备规范系统的评价知识,“心中有物”。评价通识知识应在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教师要了解不同评价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知道不同类型评价的作用及发挥条件,明晰常用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适用范围,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范式、质量标准和实施策略。例如:形成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是否可同日而语?监测、检测、评价、评估有何异同?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若教师仅仅奉行“拿来主义”,就很有可能误用、滥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架构学科评价知识脉络。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头”,学科教育评价改革更是新课标实施的关键一环,评价新时代下,学科教师要将评价新理论新知识与学科相联系,建构具有学科底色的评价体系。教师作为教育评价的关键执行者,要了解学生评价的指标来源,了解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遵循,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教师关于评价的知识储备是开展评价实践的理论基础,基于学科的评价知识是学科教学评价的实践之基。脱离评价理论的评价实践,是“无源之水”,是“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虚评价”;只有基于评价机理开展的评价实践,才是“真评价”。
第三,教师要掌握操作性强、可落地的评价技能,“手中有招”。教师要掌握评价实践能力,理解教育评价的适用性。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课堂教学评价要求、作业评价要求、阶段性评价要求等。其中,劳动课程强调以教师评价为主,注重综合评价,关注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学会评价,掌握可操作的评价实践能力。如,从评价实施阶段来看,包括评价依据的确立、评价标准的研制、评价工具的开发、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实施、评价结果运用等评价技能;从评价方式来看,包括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评价等评价技能。
新课程标准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四个评价”在评价实践中的定位和作用各有不同,教师要依据评价目的科学选择评价方式。以学生增值评价为例,注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变化,通过测量学生跨时间段的学业与身心发展的增值情况来评估学生自身的教育效能。这是一种发展性的纵向评价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业或身心发展状况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评估学生的节点表现。又如,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表现性评价,让评价发生在知识应用状态的情境中,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不同任务去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此外,提升教师评价素养,需要多方协同构筑纵横贯通的教师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纵向衔接,师范类专业院校要开设新型师范类课程,将教师评价素养课程纳入其中,职后培养要关注评价素养并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育人为导向的评价素养专项培训;另一方面,要将教科研部门、高校和一线学校横向贯通,加强合作,围绕增值性评价、循证评价、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等重点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政策咨询,为教师评价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形成发展合力,贡献专业力量,提供可借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