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参赛的过程是实现以赛促研的过程 向“完美老师”拼搏努力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3+1”理论武装夯实师生信念根基 图片新闻 让“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之魂

第6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6
【职业院校优秀学生风采】

威海职业学院一个教学团队培养出3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时代“大国工匠摇篮”是怎样炼成的?

让“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之魂

□ 廉德忠 徐洪强

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威海职业学院2014届毕业生岳书豪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继孟庆津、张旭阳之后,该校第三位获此殊荣的毕业生。

3位获奖者都得益于威海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教学团队的培养,这个教学团队是如何培育人才的呢?

传承榜样力量 弘扬工匠精神

“数控机床的参数设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5月11日上午9时许,在一堂机电课上,一名精气神十足的教师站在大屏幕前,耐心细致地向围坐一圈的学生讲解数控机床参数设定相关知识。学生们有的做笔记,有的认真聆听,非常专注。

这名授课时神采飞扬的教师是学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成员之一周文彬,岳书豪就是他的学生。“孩子们能取得好的成绩,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社会的培养。”周文彬介绍,岳书豪在校期间就以机电学院2009届优秀毕业生孟庆津为榜样,学校也很注重榜样的树立和工匠精神的传承。

周文彬介绍,孟庆津在校期间跟随教师参加过多次省级、国家级大赛,并凭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六所签约。在中物院工作期间,他不忘拼搏奋进,完成技术革新数十项,在院所、四川省和全国多次技能大赛中获得近10个奖项,成为毕业生里第一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之魂。我们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很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榜样、目标,传承工匠精神。”周文彬说,以岳书豪为例,为成为像孟庆津一样优秀的人,课堂上,他总是最积极的那个;实训室里,他总是最后离开的那个。

注重大赛历练 提升学生技能素养

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而高质量的教学和优质的实践平台则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对于这一点,团队的教师非常清楚,所以他们在为学生树立榜样、端正学习心态的同时,非常注重为学生们争取参加各种大赛的机会,希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能力,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历练、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走向更广阔、更优质的平台。

“很多优秀的企业和院所是通过各种大赛选拔人才的,岳书豪就是凭借2014年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优秀表现,毕业后成功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并在这个平台上继续磨砺提升,实施技术革新10余项,其所装调设备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很快成长为一名‘全国技术能手’。”周文彬介绍说,岳书豪在校期间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教师们也发现了他这个参加大赛的“好苗子”,带领他参加各类竞赛。就这样,他拿到了两个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术大赛中获得第五名,并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威海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眼下,学校又在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们都希望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大赛,让他们在赛事中磨炼心态、提升技能。

比赛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平台。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三级职业技能竞赛,积极探索以大赛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素养,全面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聚焦教学改革 打造“工匠”成长高地

走进学校,校园景观廊带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景观造型吸引人的眼球,而这些都是教师团队依托专业技能优势,带领学生设计制作的。

为让每名学生都能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团队一直致力于聚焦实训教学改革和本专业实际,从“封闭课堂”走向“职场化、生产性”教学。

团队教师谭建正带领智能制造工匠班学生,根据企业和学校景观美化等需求自主设计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各类生产项目的实施过程,培养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电动仿真恐龙的设计制作也是实训教学项目之一,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产品的造型设计、工艺制定和下料施工等工序步骤。在和老师一起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提升的过程。”谭建正表示。

构筑职教人才高地,打造“大国工匠摇篮”,是学校的志向担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教学团队只是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

近年来,威海职业学院全面推行实训导向教学改革,以真项目、真岗位、真成果培养师生的真本领,以实岗、实做、实效检验师生的真本事,在敢为人先、大胆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坚定自信、守正创新的转型发展之路,涌现出一批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课堂形态、教学生态发生了很大改变。每个院部都出产品,每名学生都出作品。教师带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获得感明显提升,实现了未毕业、先上岗,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好评。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摇篮”。学校不仅培养出以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孟庆津、张旭阳、岳书豪为代表的诸多大国工匠和新时代工人,每年还向社会输送50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先后跻身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育人成效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行列。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