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谬误只差一步”
临近下课时间,一名学生向我提问:“老师,我在三亚能感觉到冬天的气息吗?三亚的气候和我们这儿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能够结合地理课堂新学知识提出疑问,令人欣喜。我给他作出简单明了的解释:“我们都知道,三亚地处海南岛的最南端。因为三亚处于低纬度而且临近赤道,所以那儿并不像我们这里四季分明。”
提及四季分明,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既然这样,二十四节气在南方就不适用了吗?”我略做停顿,回答道:“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所以各地的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有很大的不同。”
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一名学生问:“如果各地气候特点不同,四季划分、四季更替的规律就可以改变了,是吗?”我被这名学生的发问惊呆了。这说明,学生的思路更活跃了。我说:“答案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四季划分和更替是一种自然现象,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自然规律。对自然规律,我们只能遵循、利用,也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探寻规律、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既要把握现象中的本质,又要把握本质中的现象。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四季划分和更替这一自然规律,包括其他规律在内,我们在运用时都要结合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了,规律就可能改变。”我又引申道,“法国科学家昂利•彭加勒在《科学与假说》中写道:‘规律也是经常变化的。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可见,规律在有限的范围内才适用。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在平面几何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改变规律的条件,在凹曲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度;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也就是说,在菲欧几何和黎曼几何中,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爱因斯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论。现在,相对论已经在航空航天、核物理及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简短的师生问答折射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当前,社会发展迅猛,丰富易得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变宽了,他们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我知道”,更喜欢追本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通过《气候基本特征和区域特征》一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教师要做优秀的“助产士”,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通过有效激发、悉心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某一教育真理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是荒谬的。”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设疑问难,引领学生经历产生困惑、思考原因、尝试解决、发现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享受、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诱导学生通过“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归纳总结、立体升华,跃升腾挪、灵活运用”,获得“规律并非永恒不变而仅仅存在于一定的时空条件中”的结论;帮助学生树立不断探究、时时追寻规律的人生态度,有效实现由知识学习到辩证思考的认知跨越,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