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聚力青少年科技科普教育 助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我的“小兵” 把红色资源融入红色课程 切实发挥党建统领铸魂育人功能 双线并行 有机融合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教改前沿】

聚力青少年科技科普教育 助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 季文海 傅巍 姜涌波

近年来,潍坊市教育局以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课堂优化,注重活动实效,强化资源支撑,全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各项工作。

一、在课堂教学上“出实招”

一是守好学科教学“压舱石”。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以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将学科知识与最新的科技动态信息有机融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开放式教学,鼓励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紧跟前沿科技研究理论和成果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二是抓好校本课程“基本盘”。突出课程育人功能,以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主题,注重科学精神,提倡创新实践,各学段联动发展,积极探索开发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科技创新等课程,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有特色、高质量、相衔接的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全市开发相关校本课程1706门。

三是打好教师培训“组合拳”。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以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为依托,聚焦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将科学精神、新科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每年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培训。实施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和名师领航工作室创建工作,发挥名师以及示范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以名师带领青年教师,以示范学校带动农村学校,连续11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类示范教学、送教下乡、交流研讨等活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异地培训、入校指导、线上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2021年累计培训教师1.1万多名。

二、在科创活动上“亮硬招”

一是着力于“扩”。扩大科创活动领域,将中小学科技节与各类科技科普比赛评比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公众科学日等主题活动,组织以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课题、科技小论文、小读书报告等为主要内容的“六小”评选,引导和鼓励所有中小学生积极参与。连续11年在市、县(市、区)层面每年举办一届创新技能系列活动,将科技、科普主题作为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活动惠及全市70余万名中小学生,累计有1.3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市级比赛。鼓励和支持学校组建科技创新社团,开展无人机编程、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等主题活动。目前,全市共有科技创新类社团3000多个,使8万余名学生受益。

二是着重于“建”。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联动选拔机制,进一步规范竞赛逐级选拔程序,重要科技科普赛事均设置市、县、校三级选拔制度,扩大各类竞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知晓率及参与率。积极组织学校师生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电脑制作、信息技术创新等展示评比,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多项比赛中,潍坊市中小学生多次斩获佳绩,各项活动近三届获奖数量及获奖等次均居全省第一位。在人工智能类大赛活动中共获得全国奖1568项、省级奖2081项;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成绩连续19年保持全国领先。

三是立足于“用”。做好活动成果运用工作,进一步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项目式学习中相关科技、科普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各学校把开展科技科普教育活动计入教师的工作量,成果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在各级立德树人标兵、政府成果奖等评选中,对科技科普教育成果丰硕的教师给予奖励。截至目前,共评选出市级教学能手(立德树人标兵)100名,173项教学成果受到市政府表彰,11名教师被授予“富民兴潍”劳动奖章。

三、在资源建设上“谋新招”

一是让“沉淀的资源”活起来。整合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山东省科教服务空中云课堂平台以及学习强国、网易云课堂等多个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组织专人对海量科普资源进行筛选、分类、汇总,挖掘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考虑资源的趣味性、科学性、适用性,将各类高质量资源定期通过公众号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推送给全市师生及家长。今年第一季度推送的线上科普资源观看量达21.63万人次。

二是变隐性的资源为显性。加强学校科技实践场所建设,完成中小学传统实验室的改造升级和综合实践基地的改扩建,每个基地配备实践活动功能室不少于30个,创新活动室不少于10个。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争取各类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组织开展相关科学教育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学校延时服务时间,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通过报告、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和科学教育。

三是把本地资源用起来。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人力资源优势,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开展科普资源的开发整合工作,集结30名名师组成科普课程研发队伍,精心打造了“趣味科普”“科学探究”“科技前沿”“发明创造”等四大科普教育版块。制作科普课程162节,累计学习人数2.9万余人。采取短视频、微课程、科幻画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线征集各类科普教育资源,创建“科普讲堂”“家庭实验”等多个科普栏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40余所中小学校参与,1340名中小学生参与市级展评。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