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并行 有机融合
——对于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协调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部编版语文新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形式,其中的一条线索是人文主题,即将同一主题的课文放在同一单元中学习,通过同种类型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条线索则是语文要素,即通过各单元的学习,由浅及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条线索既是平行的,又是交叉融合的。我认为,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如同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相互协调,同时行进。
一、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的定义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就是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它的核心任务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可以在积极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道德观念,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什么又是语文要素呢?语文要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然要素,即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元素。”其中既包括对字、词、句和文章的理解力,以及后续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又包括掌握丰富有效的语文学习策略。
二、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的关系
首先,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兼顾这两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寻找一个有机融合的途径或者解决办法。其次,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是相互依托的关系。人文教育需要在语文要素中去实施、实践,而语文要素的落实则需要人文教育提供的广阔平台去开展。再次,人文教育是语文要素的精神支柱。语文要素涵盖了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但是前提之一是学生要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来培养、提高各种语文素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等。第四,语文要素的落实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发展。随着学生各种语文素养得到加强与促进,比如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积累拓展能力、观察与发现能力等在提升过程中,其阅读体验和文化内涵也会随之提升,同时促进了人文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如何让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协调发展
(一)深入解读文本,为二者协调发展助力
文本是教学的抓手,解读文本能让教材发挥最大“功效”;而深入解读文本是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实现了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的有机融合,让二者协调发展。
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我首先通过解读文本,确定了本课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继而深入解读文本,进行上挂下联,发现从语文要素的编排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语文要素的进一步提升,从怎么把一段话写清楚到怎么把事物写清楚,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深入解读完教材,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能够有的放矢了。设计围绕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一特点的教学时,我着重采用了比较阅读、仿写运用的方法。先学习交流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重点语句,之后把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比较学习。把第四、第五、第六3段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发现相同点。梳理出两个相同点:一是变化都很快,二是3个自然段都是按照“‘动物’出现——形状变化——消失”的顺序来写的。学生随即进行仿写,我引导“火烧云又变成了什么呢”,从而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表达火烧云别样的美。这样一来,既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将人文教育融入其中,同时体现了教师指导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正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的结果。
(二)关注课堂生成,让二者协调发展顺其自然
教师平时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人文教育资源,拥有对人文教育的敏锐洞察力。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质疑、会提问,会在课堂上出现错误和分歧,这些都是很好的人文教育资源。教师要捕捉这些内容,当一只会给大树啄虫的啄木鸟,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寓言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其中的第三篇课文是《鹿角和鹿腿》,课后第三题是让学生判断两种说法的对错,一种说法是“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第二种说法是“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两种说法产生了争论,有的赞同第一种说法,有的则赞同第二种说法。我及时抓住这个争论的契机,引导学生明白第一个说法看似没问题,实则有些偏颇。美丽的鹿角也是很重要的,一是美丽的事物令人赏心悦目,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二是鹿角除有魅力外,遇到危险时还可以用来防御敌人。这就是分歧所带来的惊喜,让人文教育和语文要素相契合的课堂自然生成。
(三)加强情感体验,为二者协调发展添砖加瓦
儿童的情感认知是丰富多样的,尤其是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与思考。情境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如音乐渲染、表演、语言描述情境、多媒体影片、游戏等。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不同情境,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乐趣,将学生带到与语文要素达成的特定情境中去,从而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行人文教育的自然渗透。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有趣的故事”主题编写。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创编童话故事。一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因为教学本单元时正值六一儿童节,所以就设计了“多彩故事,七彩童年——庆‘六一’讲故事大赛”,将学习内容整合成3个任务——学讲指定的故事(两篇精读课文),选讲自己喜欢的故事(略读课文、课外选文与口语交际),能讲自己创编的故事(单元习作)。教师设计了连贯而综合、有趣而深刻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在“多彩故事,七彩童年——庆‘六一’讲故事大赛”这一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加强情感体验的同时,让人文教育得以开花结果。
(四)有效拓展延伸,为二者协调发展保驾护航
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对此负有重要的引导和点拨使命。学生能否正确地观察和评价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和现象,不仅在于教师对课本内知识的落实,更多应得益于教师对课外知识与内容的拓展延伸。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与自然、人文现象进行拓展与深化,指导学生学会悉心观察生活,热爱自然,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人文素养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主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自己感兴趣的词句,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且主动积累。仅仅在课内落实这个语文要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除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还要自主学习课外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积累,激发阅读兴趣。这样,不但重视了课内阅读的学习,而且关注了课外阅读中的积累运用。
最后,我想说:假如人文教育是清晨的那一抹晨曦,那么语文要素就是花朵上的一颗颗朝露,二者协调发展,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