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治理的“三个向度”
每所学校的办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治理路径也必然不同。高密市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探索学校治理的有效途径,聚焦“三个向度”推进共建共治,激活了团队动力。
第一个维度是向“大”。学校规划、决策、改革等大事,打破领导班子“小圈子”,坚持“大众化”议事,“怎么办”让大家伙儿“说了算”。比如制度创新,我们把教学常规改革、课程开发实施、培训教研机制、教学达标认定、教师层级发展、学术成果评定等工作,从纯行政管理中剥离出来,聘任学科带头人成立学术委员会,实行项目化管理,分别组建课题组,让教师们去研究制定方案。各课题组开展广泛调研、征询意见、形成框架、反复修改、拿出成果以后,提交教代会讨论,最终找到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方案,通过教代会表决。我们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制度,分享给所有教师。同时,各课题组分别举行解读报告会,宣讲缘由、过程、方法等,做到人人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制度就真正把教师们的想法变成了公约,形成了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执行和落实就能事半功倍。把权力分布到合适的位置,让大家共同治理学校,团队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推进力。
第二个维度是向“小”。治理学校既要有宏观的大视野,又要关注微观的细节,关照不同个体的价值诉求。这不仅体现在专业发展的多元激活,体现在聘任选择的人岗相适,体现在立德树人的使命践行,而且包含对不同声音的辨别和引导,善于化解复杂的“问题结”,形成同向前进的原动力。比如,把“关键事件”作为“发动机”“助推器”,为教师成长赋能淬火。去年,青年教师孟晨参加市里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演讲比赛并获得一等奖。我们抓住时机专门为她举行授奖仪式,激励青年教师们追求卓越。此举引发了涟漪效应。学校有5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骨干新秀,1人获评“高密市十大杰出教师”。注重差异性和亲和力,关爱机制不可或缺。对大龄病弱教师,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坐班制,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善待不同的声音,也是学校治理应有的包容。比如,在去年的职称竞聘推荐期间,有教师对他人的教龄提出质疑,提出教龄计算应当精细到月份。学校工作专组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政策咨询、集体研究后,对问题进行了公开答复:依据教代会通过的实施方案,应当按照整年计算。同时,向提出质疑的教师做好沟通解释,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这件事启发我们,治理学校不但要有“激励因素”,而且要注重“保健因素”,善于化解内部矛盾,见微知著、理顺心气,做好点滴细节,才能画出团队“同心圆”。
第三个维度是向“深”。高处看风景,深处见功夫。改革进入深水区,好改的都改了,留下的全是硬骨头。只有敢涉深水,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改革学校治理机制,着力点在哪里?我们通过“智慧火炬接力”活动,梳理排列制约内涵发展的各种因素,发现排在首位的是教师动力问题。有了这个共识,围绕“如何激活教师动力”“关联动力还有哪些”“如何集成动力”等问题继续深入探讨,团队的智慧不断迸发出来。10多天的暑假沉浸式研讨,在一次次破与立中,我们梳理出了新的行动纲领,包括教师层级发展行动、个别化启喑启智教学行动、送教上门双线课程研发行动、全员育人导师行动、心理健康呵护行动等“十大行动”,同步规划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名师攀岩工程、教研赋能工程、特教品牌打造工程等“六大工程”。这个活动就像磁石一样,把大家吸引在一起了。59周岁的姜老师感慨道:“大家聚在一起,这么深入地研究学校管理、研究教学,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有了这个基本框架,学校治理改革就找到了突破口。从新学期开始,新行动纲领全面启动,按照“施工图”分解“任务书”,实行闭环式管理,抓促每项任务落地生根。原来的一些“不好办、推不动、管不了、不会干”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了,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满意度也得到全面提升。
学校治理是一个大系统,从学校本身来讲,改革的向度还应有办学视野的广度、发展站位的高度、教育延伸的长度、教学落实的细度、家校共育的密度等。形态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要用改革的思维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把脉定向,“一校一策”推动治理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