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山东财经大学 “五个强化”提升理论宣讲质效 志愿填报“尽本心”,莫让机构“全包圆” 研究生支教团行前学做家常菜 青岛科大中德科技学院为海外毕业生“云”扶正流苏 鲁东大学创编《红色鲁东》系列红色情景党课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高教时评】

志愿填报“尽本心”,莫让机构“全包圆”

□ 张婧文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毕业生与家长的关注点从“如何提升高考成绩”转移到 “如何将自己的分数最大化利用,拿到心仪的录取通知书”。而在莘莘学子“一人高考,全家出谋划策”的同时,另一拨儿人却悄悄做起了志愿填报的生意。

试想这样一种情形:子涵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是个狂热的“化学迷”,而对数学兴趣不大;但在家长的要求下,他通过某互联网平台的智能志愿填报App,“被”选择了某“双一流”院校的金融专业。“你应该冲一下××财大的金融专业。如果选择化学就浪费了你这么高的分数,而且就业前景一般。”完全不了解子涵个人状况的志愿填报师如是说。子涵最终听取意见,“擦线”考取了某顶尖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但在大一入学后,他就陷入深深的失望——金融于他而言枯燥难懂,他也失去了进入化学实验室的机会,这根本不是他梦想中大学的样子。但此时的志愿填报机构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子涵也成为他们来年用来打广告的“成功填报案例”。

随着“新高考”政策在全国各地陆续铺开,高考生们有了更多元的选择:考试科目不再受限于文综、理综,而是可以自由组合;报考志愿时也有了更多试错机会——以山东考生为例,如今的普通本科平行志愿填报数量多达96个。但艰巨的挑战与充足的机遇相伴而生——绝大多数考生挤过高考“独木桥”后,面临96条人生岔路,仍一筹莫展。当考生们在网上搜索“志愿填报”时,“付费VIP内部数据”“AI志愿填报助手”“一对一录取指导”等一众广告纷纷弹出;几大互联网公司也试图入局分一杯羹:网易研发“网易高考智愿”App,腾讯教育推出“新高考通”小程序……这些App甚至会告诉你,若想将来进入大厂或央企,什么专业更加受捧。海量的数据库加上人工智能的运算速度,瞬间为考生“拨云见日”。刚成年的学生往往对未来比较迷茫,这些平台恰巧就利用了学生与家长的这种心理,趁机“贩卖焦虑”,以达到售卖服务的目的。

那么,考生应该对当下的付费填报志愿服务言听计从吗?首先应当注意的是,教育部门不会与这些所谓的机构进行商业合作,也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数据”。很多购买VIP服务的家长在事后都反映,付费的数据库与免费的差别不大;缴费购买VIP服务但最终滑档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学生和家长要理智看待当今市面上的“全包圆”式大数据精准志愿填报。志愿填报是关乎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大事,AI填报不仅有风险,而且最恰当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终究需要考生综合考量后自主决定,需要在对自己进行足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评估基础上作出选择。要摒弃“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志愿填报可以由机构“全包圆”,人生又怎能被“全包圆”?大数据可以替你选择,但大数据不会替你后悔。

笔者认为,选择学校与地区主要看性格,选择专业看专长。考生要尽量通过自己的学习风格来寻找合适的学校:如果你是自律且目标明确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报考管理宽松、学风自由的学校。在这里,学生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合理安排时间,不至于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这样的学生也往往更容易适应一线城市的生活。而那些自律性较差、容易“随大流”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更适合管理比较严格的学校,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在漫长的大学时光中迷失自我。其次,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应当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既不要被一些“网红”专业冲昏头脑,又不要高估了自己,认为能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提升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能力。比如,如果你连高中生物、化学学起来都很吃力,就要避免报考医药类专业;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学建筑等学科大概率会半途而废;缺乏同理心与耐心的学生,也不要因为贪图教师职业的寒暑假而盲目地选择师范类专业……能明确自己不喜欢什么,合理规避风险,就已经领先别人一步了。这些都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畴,大学普遍会开设相关课程,但这在高中教学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对高中教师而言,宏观上,可以在班会课上加入在这一领域对学生的指导,用MBTI性格测试等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将来适合什么工作;微观上,可以在与每名学生的单独交流中讨论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以及将其转变为未来职业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应当把握好“考虑个人兴趣”和“充分利用分数”之间的平衡,智能化的系统可能会用最精准的方式匹配到一个“不浪费1分成绩”的院校专业,但它是否符合考生个人的职业期许,仍需要考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