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作业管理与改进策略研究
近年来,作业功能被异化,作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教育内卷的突出问题。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在学校层面科学开展作业增质提效的探索,是作业回归育人功能的关键问题。
一、政策分析,明确作业改革关键点
作业变革始终是“双减”政策的核心要点。近几年,国家及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改进工作,连续下发了多个文件予以加强。通过梳理分析与作业相关的政策文件,明确作业改革的关键点包含3个方面。
(一)更加关注作业的育人功能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作业“育人功能”的价值定位,要求“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这为义务教育重新探索作业的内涵与功能、开展作业改革提供了可能。
更加关注作业质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均指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作业,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
更加关注作业统筹管理。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提出“十条要求”,其中包括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山东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还对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书面作业量做出了“不超过上学日的两倍控制”的明确要求。在作业质量方面,各级文件均要求通过设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类型、加强作业教研、共享优质资源等,全面提高作业质量。在作业指导方面,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让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将书面作业基本完成,初中生完成大部分作业。
二、现状聚焦,系统梳理问题
无论是从政策层面对作业的重申,还是从作业本体出发,中小学作业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为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现系统梳理中小学作业改进目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科学的作业观尚未形成
部分教师对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确,片面认为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工具、服务于单一的智育需要,每天的作业种类、数量繁多,难以即时呈现,备案审查困难,从而造成作业质量参差不齐,机械性、重复性、无效练习的作业依然存在。
(二)作业研究体系尚未成熟
作为形成教育教学完整闭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布置、研究作业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但是,学校和教师并未把布置和研究作业看作一项单独的、需要发展和提升的能力,并未进行系统规划与相应的技能培训。教师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容易选择传统的“题海战术”布置作业,在作业布置上形成了路径依赖,导致作业的质量与形式得不到有效提升与优化,师生都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拖累。
(三)作业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一所学校中教师数量较多,分别任教不同的年级、班级和不同的学科,每天都会有大量作业产生。学校在进行实际的作业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
1.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无法即时统筹掌握各学科要布置的作业情况,导致作业总量难以精准调控。
2.缺乏及时有效的作业反馈评价通道。学科教师无法获取自己布置作业的预估时长是否准确及作业质量高低等信息,导致难以进行及时调整。
3.难以形成教师作业资源库。既不利于学科教师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又不利于学校进行阶段性作业验证或检查分析。
4.学生家长缺乏获取学生各科作业情况有效便捷的途径。没有合适的反馈和交流渠道,家长缺乏知情权,导致无法行使监督权和评价权。
三、实践探索,深化作业改进策略
“双减”政策聚焦于作业减负和规范校外培训,作业提质增效是助推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如何进行作业管理,如何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如何在控制作业量的前提下实现增质提效,需要教师、教研组及学校准确定位,找到适合的作业改进路径。
(一)教师层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科学作业观
教师是作业改进的主体,要明确作业改进的意义。作业改进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科观念形成、思维发展和关键能力提升。同时,也要把改进作业作为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关键过程。
1.评价前置,备课先备作业。作业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备课要优先备作业,将作业设计环节前置,把作业当成具体、可操作、可评估的教学目标,以及备课和教学的“起点”。教师撰写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要立即进入作业设计环节。作业设计完成后,它涉及的学科知识、能力和思维也就确定下来了,教学目标就会更清晰、具体。
2.注重实效,改进作业的批改与反馈。教师在作业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改作用,注重精细化诊断、个性化指导。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应从宏观层面做好批阅记录,既有基本信息(应交、实交人数,未交人员及其原因,优秀作业)的统计分析,又有典型问题的深入剖析,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改进措施。从微观层面,教师还应在不同学生的作业上写上有针对化的评语或者面批,让每名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教师个人的专业魅力。作业反馈讲评层面,更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科思维的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感受到每份作业的重要意义。
3.多元创新,激发学生内驱力。教师要将作业视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作业设计情境的选择、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兴趣点,让作业成为教学的重要“脚手架”。“双减”背景下,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所教授学生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充分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帮助其健康快乐成长。
(二)教研组层面:提升作业研究能力
1.促进对作业应用全流程的系统化认识。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着眼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心设计作业,注重选取真实情境的素材,对所学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设计核心素养导向的多样化作业。教研组要精心编制作业设计活动评价表,评价量表主要分为3个维度:作业设计依据(学情、课程标准)、作业设计思路(情境、设问、评分细则、原创程度)、作业设计启示(作业批改措施、作业讲评策略、教学启示)。教研组根据评价量表在课前通过研究课标、分析学情、琢磨教材、研讨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取作业设计方向,潜心开展作业设计。
2.创新作业设计、批改、反馈形式。教研组要通过教研来设计一份属于本教研组的“标准化特色作业”,不同教研组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作业的特色化研讨。如同样是分层作业,英语组和数学组的分层标准和作业设计思路就有着各自独特的学科特色。教研组需加强内部交流、分享,加强素养导向的作业创新设计。如,对同一知识模块,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境素材。每名教师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互动和交流中提升教研组整体的作业设计能力。在课时知识模块作业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单元作业设计,这样便由单个的原点逐渐发展为系统化的整体,也让教师们体会到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内涵。在教研组的作业反馈层面,可以通过“作业反馈金点子案例”征集的形式,让每名教师撰写自己在作业反馈中的独到之处。在组内共享共创的同时,逐渐扩展到不同教研组的交流启发中。在不断碰撞和生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业功能,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3.研讨作业讲评策略。作业讲评课是作业反馈的重要形式,是教师做好过程性评价的关键环节,也是教研组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环节。作业讲评课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找出自己在知识上的缺陷,查漏补缺;再合作讨论,相互补充,在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学科思维,逐步形成学科观念。
(三)学校层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精准管理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取多方合作、部门联动、统筹协调的思路,与相关技术公司合作,通过联合研发、应用作业管理软件系统,有效串联起学校的教学部门以及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延时服务教师、家长等多角色的作业管理职能,从作业的备案、审查、调控、评价、反馈等方面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精准化管理。
1.坚持作业管理职责精准化。校长是学校作业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业务校长是分管责任人,教学部门负责对作业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各学科具体作业的研究和设计,包括对作业内容、形式以及作业总量的控制;年级组长、班主任主要承担作业的调控职能,其中,年级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和控制本年级各学科作业总量,班主任则负责本班级日常作业总量的控制。
2.坚持作业备案管理精准化。借助作业管理的相关软件和系统,教师把当天要布置的作业通过不同形式上传备案,对作业的基本形式、要求、完成所需时间等进行标注,形成个人的作业资源库,便于自己、其他教师、家长、学生查看。
3.坚持作业审核管理精准化。学校要关口前移,将作业设计、发布、批阅等环节纳入日常管理,通过建立作业发布前置审批机制,教师们设计的作业上传后必须经过教研组或备课组把关审核通过后才能发布,有效提升作业的质量。
4.坚持作业调控管理精准化。调控管理,标准先行,教学管理部门要对每天布置作业的学科及作业量进行统一规定,发挥年级组长、班主任的作业协调员职能,定期巡查本年级或本班级的各学科作业布置情况,一旦发现作业总量过多或过少,及时通报、调整,保持作业量既不超标又基本平衡。
5.坚持作业评价管理精准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业务校长、校长要根据职责分工,定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校内延时服务教师的作用,赋予他们利用系统反馈作业完成人数、作业量大小、难易程度等信息的权利,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调整和改进。
6.坚持作业数据管理精准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作业管理信息软件或系统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不断加强对作业数据的管理和研判,通过对作业质量进行分析和发布预警,组织备课组、教研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进行思考和研究,共同探讨有效破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