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管理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音乐教师尤其是队伍中的年轻教师,在常态教学实践中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多集中在课堂管理方面。如何使管理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益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建构?本文将从课程观念、活动设计以及自主探究3个方面赋予管理以新的视角,略谈在美育视域下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理的思考。
一、依“教育所是”而行,让美穿越音乐课程,转化为管理的知识
音乐是文化、是审美、是创造,是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庄子有言:“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教师要用热爱引发热爱,以兴趣影响兴趣,即以自身的感受、体验、情绪带动、启发、感染学生,把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变成富有个性的审美创造过程。教师行在先,学生随其后。
作为艺术的门类之一,我们又常感觉音乐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是缺乏艺术性的:执着于音准教音准或执着于节奏处理节奏的“硬切”,用力过猛于一堂课“学习一个或几个音乐作品”的学习任务本身,让音乐课堂总处于一种“无教不成课”的苦行之中,让学生学而生厌,使课堂管理偏离了音乐课程的目的。
且不谈音乐作品强大的情感内涵,只就其本体首先是一种语言而论,学习母语的经验显示,整体感知、积累强化可谓“大音希声”。音乐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个体学习经验的直接获得,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体验美的累积。理清学科和生活的逻辑,顺应规律并投其所好地为学生创造“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课程育人的价值高度出发,以大视野、大格局去设计音乐课堂、音乐教学乃至音乐教育,以大单元的思维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助力师生沉浸在对情感的体验中。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无声的教、无痕的育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延续到课外甚至终生。这不仅暗合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观点——管理不是“管理人”,而是“领导人”,也证明了在解决“问题”中解决的“问题”,“问题”并非“问题”本身。
二、达“自然而然”之境,让音乐实践活动成就美化管理的路径
面对徜徉在云端、与高科技相伴的21世纪学子们,音乐教师在做先生前要先做好学生。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的学生,看起来似乎更好“管理”些;但事实上,他们越来越不参与课堂了,无论艺术课、体育课还是文化课,较“乖”地配合着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心却离教师越来越远了。如此这般,以何管理?
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是心与物的融合”。把音乐教学过程“物化”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着力使趣味和游戏化的设计为学生带来快乐(肢体自由、精神自由),通过情感上和智力上具有相关性和激发性的体验,唤醒学习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洞察力和特有的兴趣,呵护学生的学习热忱,使他们自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动力。
(一)以心统性,“游戏”赋能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不只用耳朵,也使用了身体、灵魂以及我们的心。音乐教师顺应生命的特性本能,参与并学习学生的“玩”,通过动作或“工具”,感受与学习音乐的不同类型和基本要素。让鼓舞身心在调动身体多感官参与的音乐活动或游戏中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伴随着音乐,一条纱巾有了多种玩法,如传、抛、抖、甩;同一款游戏,有了单人、两人、四人的不同版本。即兴与创意,自由与合作,心、眼、手合一,与纱巾或其他工具“同呼吸共命运”。活动喜闻乐见,过程有趣,学生注意力专注。
(二)以人为本,技术支撑
除充分进行律动、歌曲表演、打击乐器、音乐游戏等学科类必要活动外,有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音乐学习活动也是提升课堂教学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可提升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活”起来。随着音乐教师使用技术的创意水平及资源采编能力的提升,将抽象的内容转换成可视化的图表或路线,在更注重互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兴趣+注意力”的问题,在增进学生融入教学的同时优化了教学过程,何愁管理无方?
(三)乘自由发展之势,让美融入自主的音乐探究,深化管理的追求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观察音乐教师们的常态课时,笔者确实常常看到学生是不用教的,只要他们有兴趣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好的能力是每个生命都有的。那么,音乐教师如何不以“专业”授之“专业”?对管理的追求路在何方呢?
“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学习之旅,师生在协作中从需求出发,带着共同的向往学习音乐,也为音乐而跨学科学习着。把诸如“音乐沙龙”等小型活动作为项目,放手让学生真实地迎接挑战:共建“情义”小组,实现美育自治的内部管理;教师助力学生根据各自的音乐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或自选胜任的表现形式;以过程性评价指标导航,学生自主构建并自由发展在开放的音乐学习场景中……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的音乐角色中不断发现探究的成就和乐趣;通过一个音乐作品,走近一个人、一本书;通过一个音乐项目深度走进音乐的世界。
以终为始的逆推思维,把对一个个音乐作品的学习与表达变成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每个阶段任务的达成都不是教的结果,是设计与编排的动态,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创作与原生态的结合,而不只是“学”作品。如果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美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快乐并积极学习。沉浸在音乐课中,每个生命依靠自主活动来亲历美的陶冶,不断发展兴趣、发现自己;在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中生长出一两项热爱或特长,将学习音乐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发展、完善生命素养的自觉自愿行为。这才是教学管理的追求。
教育4.0正在敲开时代的大门,管理的问题其实并非管理本身,音乐教师的学习力、设计力才是永葆学生学习兴趣与活力的关键。
“心有力而行至远。”用思考激荡思考,用情感升华情感,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努力践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协同师生共同见证“艺术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