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
——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该书自196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23种语言。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和观念更新,重译此书意在译界前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基础上,精研文本的意蕴之深和文字之美,增强译本的可读性,推动译文与时俱进。
反复阅读中,本书有3个特点让笔者感受颇深。首先,书中所关注的儿童和诸多教育论题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造成的隐痛无不在文中显露,战后的儿童和成人内心的伤痛、强烈的道德意识以及对和平的珍视,所有这一切对于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中国人而言都很陌生。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通过作者的描述走进这名教师和他的31名学生的生活,与他们朝夕相伴,与他们一同发现和解决问题,与他们一同收获快乐和欣喜。
其次,书中所展开的教学实践、实验和研究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乡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进行的。校内的校园生活和校外的乡村生活丝毫不会让当代人感到其落后和闭塞。相反,这是一所“蓝天下的学校”“快乐学校”,简直可以说是一处世外桃源。这里有花草树木、群山丛林和各种小动物,有广阔的大自然和充满奇妙体验的周围世界,孩子们在这里享受了充裕的无拘无束的户外时光。
最后,基于丰富的基层教学经验,作者在书中涉及极其广泛的教育教学论题。由于中苏两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体制各异,学制、课标及其他教学制度都有所不同,但谈到作业、分数、教学方法、教育资源、户外活动和儿童健康等话题时,跨越半个世纪的读者也丝毫不会感到作者的落伍。联系到国内近年来热议的各种教育问题,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理念和观点套用到当前语境中不仅没有丝毫违和感和“水土不服”,而且可谓鞭辟入里、一语中的。
鉴于国内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及思想的相关研究精深而繁多,这里不妨让我们回到文本本身来洞悉其中的精微之处。就内容而言,首先特别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当涉及教育教学方法时,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施教者的分寸感和教书育人过程中渐进性的要求。“不要让知识的洪流淹没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能会被埋没在知识的洪流中”“要善于给孩子只呈现周围世界的一小部分,但要让生活中的这一小部分在孩子面前显示出它全部的绚丽色彩”——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不断翻新,电子化、快餐式的阅读席卷而来,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身心是否已然迷失在洪流中?
当作者谈到帮助学前班学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引导小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时,数次提到“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循序渐进地对儿童施加影响,“为孩子们徐徐打开通向无边世界的小窗,不要急于把窗口完全敞开,也不要把这扇小窗变成一扇大门,引导孩子思考所讲内容的意图不应过强……”“学校不应该把急剧的变化带入儿童生活。当孩子们入学后,就让他们继续之前做的事儿”。在如今讲求高效率、高转化率的学习和生活中,在绩点、绩效的评价体制下,这些话语是否能缓解你的紧张和焦虑?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是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具有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和语言大师。本书的语言质朴清新,作者善用比喻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文中是这样写教师观察到的孩子不同天性的:“有的孩子的想象如同急流般喷涌而出,生成了许多新形象;而有的孩子的想象如同徐缓的溪流,宽阔、充沛而静谧。有时甚至难以察觉,这条溪流还有支流,支流的水势不可抑制,流向无法控制:其他孩子的想象如同轻快而湍急的水流,可以被阻断,但这条溪流总是设法迂回前行。”如此贴切的比喻,让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
刻画人物方面,作者的语言平实生动,细处着笔、深处用心,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前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叫科利亚。由于出身于特殊家庭,孩子从小遭遇的不幸、痛苦和冲突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作者对他的关注以及对他们之间交往的记录贯穿全书。第一次见面时,小男孩是这样的:“他的目光充满警觉。我朝他微笑,他的脸色变得更阴郁。”初入学堂,从行为表现看,科利亚完全是个“问题少年”,他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对儿童游戏鄙夷不屑,时常捣毁麻雀巢、虐待小动物。
随着深入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小男孩慢慢发生了转变。在修缮小山洞时,他的“眼中时常熠熠发光,被点燃的兴致勃勃的火焰久久不熄”。初冬时分,当师生看到在凋敝的花园里还有一枝盛开的花,“所有人的心里都泛起忧伤:寒冬很快就会毁灭这份美丽”。此时,“我和科利亚的目光相遇了:我第一次在他眼中看到忧愁和担心——一份纯洁的儿童式的情感”。集体的善意和善举浸润着男孩的心灵。渐渐地,科利亚和其他孩子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近小椴树,给鱼缸里的金鱼喂食,他的双眼总是炯炯发光。有一次,科利亚还把自己的画册拿给老师看,里面画了所有令他激动、高兴和恐惧的事。他还把自己的理想诉说给老师听。
掩卷细思,笔者认为,书中最感人的还是作者作为教育者情真意切的博爱之心。这份爱有真切的痛苦,也有甜蜜的喜悦;有细致入微的体察,也有深切广博的思考;有对自己灵魂深处的叩问,也有师生心灵间的对话。“科利亚,如何在你内心唤起与你畸形生长环境中的邪恶和蔑视完全不同的友善?”“应该做些什么,使这位母亲回心转意,唤起她内心对儿子的关爱?”“应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人际关系纷繁复杂的世界,使他免受那些令人痛苦不堪的问题的惊扰?” “我内心的善意和温情是否足以点亮他们的心灵?”正是对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赋予了这名教师无穷的创造力,让他陪伴在学生们身边,引领着他们在知识的道路上拾阶前行,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在五光十色、瞬息万变的当代生活中,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回到那所乡村学校,为身为人师以及为人父母的当代人找到心灵的慰藉和教育的初心。
(本文作者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