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 大道至简,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大数据环境下中医医案数据规范与特色保护协同机制 从职初迈向卓越,你需要这本成长指南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苑】

从职初迈向卓越,你需要这本成长指南

——读《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有感

□ 柯晓珊

五一假期,最高兴的就是收到了祖庆老师的两本新书,里面还有他的亲笔签名。我赶紧拿出一本,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在《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中,祖庆老师从自身经历讲起,点破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3个阶段的成长路径,是一本难得的教师成长指南。

在“职初教师踏踏实实学技术,骨干教师认认真真积经验,卓越教师风风火火做课程。”祖庆老师一语道破3类教师的努力方向,也述明了从职初迈向卓越的成长变化。

从“克隆”到创造

祖庆老师说:“ 年轻老师要学会‘克隆’名师课堂,模仿,是学习本领极为重要的途径。”在教学的最初阶段,他把“克隆”这一技术用到了极致:“每次上课前,我都努力抄一到两遍课堂实录,再把课堂实录压缩成教学设计,把每一个环节要点写在书上,把一些画龙点睛的评价语抄在书上。如果模仿砸了,便进行‘复盘’,琢磨究竟是哪个关键环节出了关键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于是,找机会再上一遍;一遍不行,再上一遍。”

抄写、压缩、梳理、熟记、试上、反思、再试上、再反思……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无眠的夜,那一页页满满的笔记,那一堂堂“以假乱真”的课。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就是这样扎扎实实,职初教师才能踏踏实实学到本领。

我也很喜欢模仿名师课堂,听到好玩、有趣的课,也会搬来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一番。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我总以为学情各异,原来真正的原因是没有像祖庆老师这样下足功夫。正如祖庆老师所言:“惊喜,其实是努力到无能为力之后的水到渠成。”

和名师的“同课同构”,职初教师,你学到一项新技能了吗?

当模仿名师课堂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时,你可能已经成长为骨干教师了。这时,你可以尝试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和别的教师用不同的思路来上同一节课吗?这是一种方式。祖庆老师告诉我们,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作为观课者,我们细致琢磨执教同一课的名师课堂实录,寻找其中的异同点:文本解读的异同、目标制定的异同、课堂实施的异同、课堂理答的异同、教学智慧的异同……求同存异,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版块的推进……“只有这样,‘同课异构’才能通过‘看点’去‘看见’,才能获得更多的启迪。”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脑洞大开?

不只这些,你知道“异课同构”吗?祖庆老师来给你支招儿——

专注群课。围绕同一位名师不同的课,研究他的课堂共性。“透过一群课的研究,触摸及‘道’的内核。”

琢磨“类课”。研究同一体裁(或类型)不同的课,古诗、小说、散文、非连续性文本……一类一类地研究,把握这一类课的教学规律。

尝试“比课”。研究同一篇课文不同名师的精彩演绎,充分比较、思考、辨析、提炼,还可以自己再创造,和名师“对对碰”,寻找语文之道。

祖庆老师写道:“年轻教师,起步阶段,适合‘同课同构’,在反复模仿中学步;骨干教师,适合‘同课异构’,在与别人的对比研究中增长教学智慧;迈向卓越的教师,可以多一些‘异课同构’,在系统研究中,改造心智模式,形成独特风格。”这样清晰的成长路径,你看明白了吗?

从繁复到简约

祖庆老师在书中提及他两位朋友的公开课教案,分别有6000多字和8000多字。对此,我并不奇怪。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教师们费尽心思,预设充分,一字一句都翔实记录,这不是顶认真的教学姿态吗?注意!祖庆老师强调这两位“千字教案”的朋友都教书近20年了,并非职初教师。

接着,他列举了薛法根老师的《匆匆》教学设计,连同目标,不到300字,清清楚楚一条线;他还说到自己的公开课教案越写越短,有时干脆不写。

祖庆老师列举了3种教案形态:无比翔实的教案、重点突出的教案、越来越短的教案。这对应着3个不同阶段的教师。

教案越短越好吗?非也。祖庆老师建议职初教师要写详案,要注意“环环紧扣,步步周全,句句推敲”,这是职初教师“入格之必修课”。

教案一直都这么满满当当好几页,好不好?非也。祖庆老师建议骨干教师慢慢减少教案的文字总量,实现版块式备课,写清楚主问题和师生的主要活动,教案适度留白,便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他认为:“好的教案,大抵是脉络清晰、疏可走马的。”

迈向卓越的教师教案都特别简单,是不是真的很轻松?非也。这些教师把更多功夫下到课外,“对教材系统梳理,对学生深入研究,对课堂精准把握,对学科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实现“教案在心中、学生在眼中、策略在手中”的目标。就像祖庆老师自己,把每节家常课当成公开课认真上,把每节公开课当成家常课从容上。

回想我从毕业到现在,公开课教案无不洋洋洒洒、密密麻麻。原本,我还觉得这是值得骄傲的一大荣光;现在才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

努力改变,从教案形态开始。

从入套到出套

祖庆老师写到自己在全县教师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就赢得满场掌声,还得到了教研员、外校校长的青睐。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为了这次精彩亮相,祖庆老师可谓“处心积虑”:前两三周就着手准备,找来和评课主题相关的系列文章,一篇篇阅读,一段段摘抄,相关文字整整抄了一本备课本,积累了很多案例和策略;搭建了3000多字的评课框架;还把其中的主要观点背得滚瓜烂熟。听课时,“讨巧”地把上课环节填进评课框架,一篇华丽的评课稿就诞生了。

怪不得他能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呢!原来是他做了200%的努力。这是不是一个可学习的套路呢?

职初教师,你找到学习的榜样了吗?

等他做教研员时,一听完课就得评课,没“两把刷子”可不行。你猜,他是怎么做的?

听课前,他早已研究好教材;听课时,记录教师的对话风格,及时梳理关键词;听课后,建构“如果我来上这节课”的思路。发现亮点,提出建议,大胆建构。

骨干教师,这也可以成为你的评课思路。

迈向卓越的教师评课,祖庆老师说,那就不是“评课”了,而是“聊课”:上课者、听课者甚至学生坐在一起,围绕核心的话题聊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评课者以“学习共同体”的姿态出现,彼此成了对话者。

别小看聊课,看起来很轻松的氛围,但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回应,呈现观点,并非易事。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般。聊着聊着,就聊出智慧了,思考也将走向深处。

你也想从职初迈向卓越吗?快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