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中医医案数据规范与特色保护协同机制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载,源远流长,上有神农尝百草,黄帝与岐伯探讨岐黄之术,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后有扁鹊入虢之诊,仲景创六经辨证之法,董奉之杏林春满,孙思邈“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之大医精诚。中医药传承千年,一则救济天下苍生免于疾苦,二则孕育了灿烂而独特的医学哲学及文化内涵。
医案文本里记载着中医前辈们无数的经验与技能,饱含了医家临床思辨规律与智慧结晶,荟萃着古今医家临床经验。那些曾经因生命而流动着的医学世界诊疗记录,在匆匆流逝的苍茫岁月中给无数生命带来生的希望,给予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医案者,因其理法方药俱备,为历代名家学术传承之重要载体。近代名医张山雷曾说:“多读医案,绝胜随师侍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医信息化及数据挖掘成为研究热门,新的研究思路逐渐成型,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中医医案文本特有的专业术语、文言句式等特征导致其难以标准化、数据化,这成为其信息化的障碍。
我反复翻阅的《大数据环境下中医医案数据规范与特色保护协同机制研究》这本专著,选题基于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的“新医科”背景,书中研究了中医医案的典型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构建了数据规范化平台和知识获取平台;进行了中医医案特色研究,大数据环境下中医医案数据特色分析研究,基于特色保护的中医医案本体库建立研究、数据规范机制研究、数据规范系统研发、数据规范系统应用等研究;建立了3600味的中药别名与标准名称比对库、200种症状标准名称库,针对14种疾病建立了一系列疗效评价标准。
本书提出了中医医案特色保护与数据规范协同的解决方案,把本体概念引入中医医案标注语料库的构建,研究基于统计和规则的中医医案命名实体识别方法,构建中医医案规范化平台。在充分利用规范化门诊医案文本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算法,从名老中医医案中挖掘其经验,深度剖析名老中医用药规律和经验。此举一方面可以为临床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基层及青年医师的临床水平,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获取有效经验方剂,为中成药的组方提供指导,开发中成药及院内制剂,创造经济效益。
在内容架构方面,本书作为跨专业、学科的著作,既做到了将中医学及信息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又在各自领域具有较深厚的学术基础。从中医的基础概念开始,如“病——证——症”“方剂”“中药”的概念,然后到“医案”的概念、特点、价值及研究进展及需求,由此过渡到医案的特色分析、挖掘,全书内容一气呵成,流程连贯。
在学术研究方面,本书系统翔实地研究、挖掘与分析中医医案,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挖掘方法,系统阐释了中医医案模糊性、隐喻性、文言性、固定性、非结构化等特色;另一方面,采用了本体库构建及命名实体识别等方法,并建立数据分析平台,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研究意义方面,除数据分析外,中医医案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及存储诊疗记录的价值,尤其是名老中医医案,每个字句的书写、每次四诊信息的内容及角度都包含着名老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所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中医医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医医案数据规范与特色保护协同机制,其内涵在于既使中医医案数据化、规范化,便捷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数据分析需求,又创建了适用于中医医案提取的文本提取及挖掘方法,在保证中医医案“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将其进行数据化提取,使“鱼与熊掌兼得”。
希望这本书可以为新医科建设下的医工结合与医文结合作出贡献,让中医学研究乘载大数据发展这趟列车,为中国医学的高端发展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