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巍:着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链条的“最前端”
从2017年4月起,她先后组建了山东省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和16支市级骨干教师团队,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其中规定的18 个核心概念(大概念)和 75 个学习内容,按照概念学习的进阶逻辑划分到219课时中,拟定课题、制定目标、寻找有较高科学教育价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系统分析、统筹规划、精心设计研发了一幅沉甸甸的小学科学教学“全景式施工图”。
据此“施工图”,她组织全省200多名优秀的科学教师以团队合作方式,围绕每个核心概念逐课研讨、精心打磨,聚焦教学思路规划、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评价分析,通过“齐鲁科学大讲堂”互联网平台,每周一次,研发团队线上展示、省级专家即时点评指导,市县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教师全程观摩学习研讨,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联动,“边研发、边展示、边修改、边应用”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如今,“齐鲁科学大讲堂”已经成了全省小学科学教师们的“成长大本营”,作为教研品牌,吸引3万余名小学科学教师齐聚37个钉钉群,经历了80余场“专业洗礼”。汇聚了包括 18 个大概念、75 个学习内容,覆盖一至六年级全部科学课程,共 219 节课例的优质课程资源。每节课例资源都包括说课资源、上课资源等 9 部分内容,共原创了 900 余份文本资源、1200 余份视频资源。并架构公益网站,将所有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站,供省内外小学科学教师免费使用。
她就是卢巍——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研员,带领全省3万名小学科学教师奔赴成长的“燃火者”。
卢巍,二级研究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学科教研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共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主编。
一组组数字背后,是卢巍和她的团队从未停歇过的一场“赶跑”之路。
为完成“着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链条的‘最前端’”这一使命,5年时间里,需要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已经无法用时间来计算。对一位已获得累累荣誉的资深教研员来说,为什么还要如此不遗余力地去做这一切?
卢巍的目的很简单:为改变目前全省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专业力量不足的现状,尽一份薄力。
卢巍的愿望很朴素:通过助力教师成长,推动小学科学教育实现新突破,并将这些突破链接到科技人才培养的大链条中,让义务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成为培养全省科技人才的强大力量。
直面师资困境的“破冰行动”
“如果把科技自立自强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基础的科学教育就是其生发的根。”
2022年5月28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作为代表的卢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只有把根浇灌得粗壮,把营养吸收足了,才能使树干强壮、枝繁叶茂。”
“教师,正是浇根者。”卢巍说,“面向科技强国建设长远目标,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就是在师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要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优化我国的科学教育体系。其中,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好奇心,持续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卢巍表示,“专业化、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环节。”然而,令她深感忧虑的是,通过对全省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全面调研摸底的情况来看,全省小学科学师资队伍构成情况并不乐观。
根据调研,经过反复梳理,她列出了一张问题清单——
一是课程资源“匮乏”与科学教育“缺失”。多年来,小学科学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条件较差的广大农村学校,缺乏充足的课程教学资源,科学课程形同虚设,教育公平难以保证。急需开发优质课程资源。
二是教学理念“陈旧”与学科素养“薄弱”。多数地区的小学科学专任教师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多为兼职人员;他们对新课程的理念不甚了解,教学方式落后,学科素养薄弱。亟待进行专业培训。
三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当前,小学科学教育重视知识灌输,忽视文化熏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学生全面发展目标难以落实。急需加强二者的融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显然,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无异于缘木求鱼。
面对如此现状,作为全省小学科学教师的“领航者”,卢巍忧心忡忡。教师培训从其学科专业知识补起,虽然是必要的,但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开始,倒逼教师向专业化迈进。”对应问题清单,卢巍在反复思考与斟酌中捋出了一条思路——
针对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占比庞大的非专业、临时性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科学知识的内涵,更谈不上科学素养培养的问题,卢巍决定,集全省骨干教师团队之力,循着课程实施的根本依据——课程标准,将整个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然后围绕核心概念将小学科学的全部课程内容划分到219个课时中,并着眼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4个方面制定学习目标,并寻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为教师研发最好用的课程教学资源,并通过向全省科学教师开放展示研发目标、研发思路、研发成果,示范引领全体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
“系统化、全覆盖的教学资源,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也有重要意义。它将被不同地域、不同水平、使用不同教材的小学科学教师参考和借鉴。”卢巍认为,“尤其对提高乡村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补足农村教研的短板,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至少,那些科学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教师听一听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看一看优秀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观摩一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自己再去教科学就有底气了!”
从绘制学科“全景地图”
到“精品课例”的诞生
从2017年4月开始,卢巍分别召集了全省16个市的科学教研员组织本地精干力量,采取分工协作、团队作战的模式,开始了一至六年级科学课程内容框架和目标进阶的研制以及精品课例的开发打磨之旅。
“新课标就是整张蓝图的航标。”为确保大家不“偏航”,卢巍首先带领团队一点一点地学习、吃透新课标,然后通过文本分析,对课程标准中的18个大概念和75个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并挖掘课程内容的传统文化意蕴,搭建框架,将课程内容划分到低、中、高3个学段,系统设计进阶性目标,为大概念统领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系统开发绘制巨幅“全景式施工图”。
然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团队成员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一个大概念又一个大概念地梳理,一节课又一节课地分析,一个活动又一个活动地设计,无疑是一项浩繁而艰巨的工程,对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来说也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挑战。
只有让课程标准“入教师的脑”,才能确保教师们开发课程资源时能真正对标,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落实国家的课程意志。卢巍说:“依据课标的大概念框架,以分解概念为基本模块,打破教材局限,开发基于课标知识点的课程资源。由固有的根据教材落实课标知识点,到基于课标知识点开发教材,是对课例开发教师教学理念的挑战,也是引领课例开发教师的思维走向深处的正途。”
汶上县教育教学研究室的科学教研员王凤玲说,正是在一轮轮的反复打磨中,她的课堂设计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明确了如何遵循科学教学规律,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掌控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无论是课例内容还是课堂设计都要有严谨的分析,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注重科学概念的教学,又要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这一学习内容为例,在一至二年级阶段,学生需要进行的科学探究为:运用各种器官,从多个方面观察和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两个物体进行观察。而到了三至四年级,进阶性任务则分为“测量长度”和“测量质量”两个方面,测量长度的科学探究任务是: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提高动手实测的能力。如此,在大概念的统领下,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之间,不同年级段之间,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衔接点之间,就有了一条贯穿其中的暗线,形成了一张前后勾连、上下贯通、多点连接的立体网,便于教师“先见林,后见树”,即能够立足全学段建立整体上的宏观认知,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碎片。
“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如今,课程标准的统领、教学目标的制定、传统文化的科学育人价值挖掘、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落实,逐渐变得清晰、灵动,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似乎在讲述它们的渊源和内涵。”王凤玲说,这也是每个参与者共同的感受。
从2017年9月起,卢巍明确了开发模式,开始着手培训开发团队。通过实际调研和文献研究,确定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类型,明确课程资源开发框架,确立了“开发展示——分析评价——改进应用”的资源开发模式;组建省级专家团队和16个市资源开发团队,厘清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分工,开发示范性课例资源,进行骨干成员培训。
在此过程中,卢巍既是为16个团队的研究“定向把关”的“向导”,又是与他们一路同行、并肩作战的“团长”兼“旅伴”。教师们在某个环节遇到了障碍,某一进程中出现了困惑,或哪个知识点搞不清楚,卢巍都会一一点拨、示范、讲解,帮助他们“破疑清障”。
“开发示范性课例资源的经历,促使我突破了教科书的狭小范围,主动置身于更加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实现了从一名教材内容的忠实执行者到锐意开拓的开发者的转变。”淄博市高新区小学科学教师许建秀说,“如果一个人的成长有关键事件,那么‘齐鲁科学大讲堂’就是!”
有一种成长叫作
“我在‘齐鲁科学大讲堂’”
许建秀提到的“齐鲁科学大讲堂”,已不仅仅是她个人成长的关键事件,而今已成为全省3万余名科学教师的“线上成长大本营”。教师们一旦乘上了这列“成长快车”,就不由自主地开启了“加速跑”的模式。
在山东省教科院,熟悉卢巍的同事都知道,两年来,每周二,她是完全属于“齐鲁科学大讲堂”的。自讲堂开设以来,活动时间雷打不动。
这也是卢巍总体计划实施中的第三阶段,即开发、展示、评价、优化课程资源阶段。按照任务分工,16个课程资源开发团队通过“齐鲁科学大讲堂”网络教研平台向全省科学教师展示自己开发的课例资源,请省级专家进行点评,加以修改后再次进行线上展示。经专家评审通过的优秀方案进入课堂教学实录。所有资源分类归置,纳入优质课程资源库。
首期“齐鲁科学大讲堂”于2020年5月19日开启,至今已成功举办76期。
以暑期之前的一次活动为例。6月21日上午8点,“齐鲁科学大讲堂”第74期枣庄专场如约而至,全省16个市3万余名小学科学教师分别在37个钉钉群中观看。活动分3个阶段进行:课例展示——由来自枣庄市小学科学教研团队的3名优秀教师进行课例展示;专家评课——由枣庄市教学能手对3节课例进行点评;最后由卢巍进行总结。
卢巍治学的严谨,从每次的活动点评和总结中可见一斑。
在点评环节,她从专业角度解释了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的科学原理,提升了教师们对物理现象背后科学本质的认识。她建议教师们:“科学原理不必给学生解释得这么深,但教师必须理解这些原理,便于用合适的例子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解释究竟什么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本期活动让大家印象颇深的是卢巍对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特别提出了要求,如“水分蒸发了”不能说成“水分消失了”。卢巍强调:“不能因语言的不准确让学生的迷思概念更加迷思,准确、科学、严谨的语言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
“齐鲁科学大讲堂”给予教师们的是什么?
“从格物致知到家齐国治,再到天下太平,让人对处理人际关系、处理社会事务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让人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教学目标;以适当的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以一点扩展到面,扩展到3个维度或者多个维度,引导学生用观察的器官感受这个世界,用好奇的心灵品味这个世界,用实际行动探究这个世界;要坚持‘素养导向’,培养能够担当祖国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每一期,卢巍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严谨治学的态度、殷切的话语都让参会者感受到一名教研员的教育情怀。”临沂市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颜世萍这样动情地描述道。
“从教学内容的执行者到开发者、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到研究者、从专业学习的被动者到主动者、从文化育人的初探者到践行者等方面的转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和科学教学的巨大魅力和吸引力。”目前已获评齐鲁名师,荣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济宁市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济宁市任城区李营中心小学教师李芳感受尤其深刻,“‘大讲堂’让我对课堂教学从原来的操作层面上升到研究层面,促使我主动去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思考开发的教学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所产生的效果。这些思维过程是一种对教育和教学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我的教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大讲堂’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实现了跨区域、跨时间、大范围、多层面的交流。它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进步,贯穿其中的共享、共进、合作的教研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王媛提到的“教研文化”,而今也像一颗火种,在更多的学校开始生根发芽。
“以前,线下的培训因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普通教师可能一辈子没机会参加省级层面的培训;而这送上门的精神大餐,我们不仅每周都可以享用,而且可以反复回味(视频可以回放)。每周一次高水平、接地气而且持续时间如此之久的学科教研,是前所未有的;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各位学科专家,聆听他们的指导,更是我们这些农村一线教师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福利。”一名来自农村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师无限感慨地告诉记者。
教师变,则课堂生态变,最终的受益者必然是学生。
回顾5年来马不停蹄的一路,最让卢巍感到欣慰的是全省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态之变”——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到“齐鲁科学大讲堂”的持续开播,通过线上身临其境的观摩,通过与优秀科学教师的隔空对话,接受教研专家、高校教师的面授机宜,通过借鉴和使用课程资源,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从大概念的高度和全面育人的视角深刻把握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学会了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科学,并开始注重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
“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带给学生的必然是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卢巍说,山东的科学教育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勇担使命开新局,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而努力奋斗。“为了实现教研成果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近期又创建了‘齐鲁科学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和视频号,并申请入驻‘山东教育发布’App。借助网络平台,向省外延伸、扩展、辐射,让更多地区、更多教师和学生受益,努力把山东打造成科学教育高地!”谈及未来,卢巍眼中仿佛又燃起了一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