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规范严管帮扶校外培训从“野蛮生长”走向“有序发展” 发挥责任督学作用着力改进道法课程教学 首届全省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大赛在潍坊举行 杨志伟:做乡村娃娃的“点灯人” 泰安市岱岳区四所教育集团揭牌成立 济南未来卓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立 平阴县农村学生游泳班护航暑期安全 不让一名大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双减”一周年系列访谈】

规范 严管 帮扶

校外培训从“野蛮生长”走向“有序发展”

□ 张桂玲

本期主题:“双减”下的校外培训治理

本期嘉宾:潍坊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治平,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总督学孙方凯

记者: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超纲教学、收费混乱、虚假宣传、安全隐患……这些校外培训机构曾经存在的种种乱象,正在得以有效整治。我省“一年治乱,负担有效减轻”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校内外教育生态明显好转。请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吗?

郭治平:潍坊市有2891家校外培训机构。面对校外培训机构点多面广的实际,我们通过创新监管手段,严查隐形变异,强化家校社协同,构建起了“1+10+N”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潍坊市坚持“市级统筹、以县为主、镇街负责”的原则,将全市划分为525个社区网格,组建了1568支“网格员+责任督学”队伍,构建起覆盖全域、摸排精准、上下联动、动态监管的校外培训机构网格化管理体系,将无证办学、隐形变异培训的查处延伸到校外培训治理的“末梢”。

二是拓宽社会监督渠道。潍坊市组建校外培训规范治理社会监督员队伍,聘请53名“两代表一委员”、媒体记者、学生家长代表担任社会监督员,负责社会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督。队伍建立以来,我市多次组织监督员参加“双减”业务培训和情况通报会,鼓励社会监督员积极履行工作职责。我市1名监督员获聘全国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6名监督员获聘山东省首届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

三是统一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标识牌和公示牌。2011年,潍坊市组织全市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在门口明显位置悬挂统一样式的蓝色标识牌;去年,鼓励各县(市、区)在此基础上更改学科类机构标识牌颜色,明确区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时,要求培训机构在进门显著位置设置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样式的信息公示栏,公示办学资质、师资情况、课程设置、收退费标准等,方便学生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辨识与监督。

四是实施信誉等级评价。制定《潍坊市校外培训机构信誉等级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信誉等级优秀的机构实行奖励性免年检,对信誉等级不合格的机构严格落实《潍坊市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管理办法》,纳入黑名单管理,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促进全市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记者: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培训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对满足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国家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旨在引导其健康发展,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你们是如何帮助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的?

孙方凯: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积极指导校外培训机构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帮助学校做好业务转型和拓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比如,市南区新东方语言培训学校有限公司作为全国连锁的教培机构,也是我区教培行业纳统企业,“双减”政策落地前已经转为营利性培训机构,在全区设有8个教学区,教职员工600余人,学员数量超过5000人。“双减”政策落地后,新东方学校市南校区作为龙头机构,如果不能平稳转型,容易引发负面舆论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对此,区教体局积极帮助新东方学校出谋划策,拓宽思路,首先坚决支持学校果断停止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培训,积极引导现有学生将学科类课程转化为素质提升类课程;其次,指导新东方学校快速转变办学理念,主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多渠道、多抓手,探寻转型发展之路。

在转型过程中,市南区教体局多次和新东方学校管理层座谈,探讨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形势和家校育人方向,与学校一道研究课程设置和制订教学计划,为学校的结构性调整提供支持和帮助。

目前,新东方已组建全新的教研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参照中小学新课标,根据青岛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继开发了美术、创客、托辅、体育、人工智能课程等5个领域的课程产品和教学方法,打造完善的教研体系。打造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等综合素养。同时,新东方学校通过平衡教学研发经费、运营成本和收入,对学生因课程变化而产生的退费问题,第一时间妥善协商处理,确保学校平稳转型。目前,该校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招生500余人、美术特长招生300余人、体育课程参与人数1000人次、托辅400余人次、创客培训近200人次,营业收入从最初的环比同期负增53%,逐步回升至环比同期负增19%,正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为其他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