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区域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变革
4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广大教师深入系统地实施课程提供了方向引领,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探索区域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实践新路径,促进新课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是区域教学研究的重点。
聚焦核心素养,凸显课程育人目标。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并以素养为导向,确立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遴选课程内容,明确学业要求,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凸显课程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方面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区域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新变化,要转变观念,以素养为基,立足学情,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好思想及课程实施准备。
遵循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要求,深化区域研究。区域教学实践中以“我与自身”“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等道德关系为研究脉络,统筹分析一至六年级教学内容,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开展课程结构化研究,明确同一道德关系在不同学段的目标、学习主题及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标准。
把握课程性质,促进区域课程实施。与时俱进,结合相关教育主题的学习,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国情教育主题等,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增进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及认同;建立生活关联、学科关联、资源关联、活动关联、专题教育关联,贯通学科间知识、思维、方法、评价等的内在联系,增强德育的连通性、针对性、时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盘活区域德育资源,科学设计研学实践活动,在研学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开展济南战役纪念馆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区域课程实施方式。一是结合区域“五有好学堂”研究,推进活动建构式、生活体验式、专题研究式、研学实践式4种教学模式,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功能,推进区域教学改革创新。二是研究区域课程实施,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打开方式”。如“课前5分钟”展示、链接生活、找准活动建构支点等。三是聚焦课堂教学,打造区域教学亮点。教师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及教学,开展“找亮点”“讲亮点”“展亮点”等研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完善、固化,再以亮点“反哺”区域教学,打造特色课堂,提升教学水平。
落实学业质量,强化区域综合素养评价。教师要立足区域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学科思维及方法建构为路径,以素养转化为落点,建立区域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日常品行表现、课程学习状态、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情况、拓展学习及研究情况等整合纳入评价体系,将评价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教师还要以素养为导向,分析学生进步起点,规划进步梯度,设计多元评价活动,建立学生全过程发展档案,探索区域增值性评价有效方式。另外,还要依据课程特点,科学设计实践、体验、专题研究等形式的素养展示活动,如“我做合格小公民”“每周一议”等专题性学生学习素养展评活动,以表现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提供平台。
提升研究品质,强化区域教师专业素养。学校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课标培训,强师赋能;要实施“五项联动”,以学为中心,研究课标及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与学、研究德育实践活动、研究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升课程实施品质。教师要心怀“素养”,积极研究素养转化的途径和方法,重建自身的素养体系,用专业魅力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课程中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新修订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课程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作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努力提升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勤于研究、创新实践,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济南市历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