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浅析专业院校思政育人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预防初中生同伴冲突策略研究 原点研究:追求学会学习 回归学习本质 读懂新课标 把握新变化 践行新理念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思政教学】

浅析专业院校思政育人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

□ 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季琳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专业院校如何开好思政课、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个关键而重大的课题。对于承担培养国家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合格人才的医学专业院校来说,开好思政课,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定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具体在于,培养兼具高尚道德情怀和精湛医术的人才,培养奉乐道济世、呵护生命为圭臬的社会主义医学人才。为达成上述目标,思政课是医学院校无以替代的关键课程,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如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医学与医学思政有机结合,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真正将“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落实到思政医学和医学思政各个方面。如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笔者就相关细节途径思考如下。

以“六个下功夫”为抓手

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落实这样的顶层设计,既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又是培养医学生适应现代新医学模式发展必需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其中,“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增强医学生的“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培育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大医情怀,培养为祖国医学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奉献自我的大爱精神;“加强品德修养”,就是要引领医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增长知识见识”,就是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又多读“无字之书”,勇攀医学高峰、不懈探索医学之奥秘;“培养奋斗精神”,就是要在与病魔做斗争时只争朝夕,凝练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深耕医坛;“增强综合素质”,就是要实现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格强健、精神坚毅的素质和状态,培养具有“完全之人格”的时代新医生。

以专业知识目标主动与思政价值目标相统一

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首先需要专业课教师端正认识、认真思考、努力实践。由于各课程的性质、内容、范围不同,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同,思政教学目标也各有不同。只有密切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才能找到最佳切入点,准确设置思政目标并切实达成。有些医学课程的思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将专业课程本身的知识目标与要求必须达成的情感价值目标两者标准模糊化,单一地以学生是否“做到了”作为最终考查目标。实际上,在课程思政层面上并不仅仅只观察是否“做到了”即可,更加重要的是探究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思想情感历程的变化、内在学习动机的变化,要观察和研究是什么在支撑学生“做到”进而“做好”的,观察和研究学生的人文品格属性是否建立和体现,以及这些个人品格对医学技术层面的影响。譬如,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常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遗体捐献和应用”一系列课堂内外仪式和活动过程,以最逼真、最深透的角度审视和处理生命体,促使学生形成敬畏、感恩、责任的价值观。学生获得的感动、感恩和感悟,将转变为对生命的敬畏,引发学生身为一名医学生乃至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并将这些情感不断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重

协同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未来入职将肩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要具备医学生应有的职业操守。坚持系统思维,以思政课程为中心,推动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要求思政课教师主动与各类教育资源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发挥其对思政课的原理支撑作用,全方位夯实思政课建设基础,为医学人才培养打好“底色”。当然,思政课教师通过学习理论和总结实践,会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那么,以此为新的“培养基”,爱国红医大医的“底色”将更加鲜明。二是增强思政课程与学科课程实际的协同。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题培训等活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思政教师参与专业备课,从旁指导,也有其必要,旨在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合育人功能。譬如,以《医学伦理学》这门处于医学思政与思政医学两点之间的课程资源,凸显出医学人才培养的“三基问题”,即医德问题、医技问题以及处理一些紧急难解的伦理困境时医德与医技的关系问题。三是增强思政课与育人资源协同的全局意识。立足校内梳理清楚何为特色载体、何为优质资源,并依托图书资料、校园活动等开展思政育人。同时,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积极挖掘社会实践资源。譬如,组织学生走访红色博物馆、红色纪念地,拜访老名医等,但绝对不能是旅游般走马观花。党和国家从大处统筹规划社会实践的目标设计,而“社会面”,包括医学院校思政教师在内的这一“社会面”中微小的“一方面”,也应对社会实践规划进行内容衔接,不断丰富育人资源,拓展育人空间,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