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职业学院 “双元育人”本土化铺就学生成才路
当很多毕业生还在为找工作而奔波的时候,济南职业学院的学生李志勇却早在大一时就被企业“预定”了。
学生之所以能工作无忧,源于济南职业学院对“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探索。2011年,学校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建立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德国海外商会联盟(上海)合作,创办AHK-济南项目,中德技术学院由此应运而生。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生培养在生产线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的是人才培养的“直通车”。每年,中德技术学院合作的企业都会集中时间到学校开展宣讲交流,与学生双向选择,最终选拔出优秀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李志勇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我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名学徒。”李志勇说,当他走进企业,穿上工装,感觉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奔赴”点燃了学生的职业梦想。如何让他们掌握技术技能,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校企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为此,学校与商会、企业建立了畅通的协商机制,探讨改进教学模式、实训方法。在统一的教学大纲下,学校与企业还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考试体系。学校和企业分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四六工学交替”的模式,实现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练就了一身“绝活儿”。
“4周在学校学习,6周参加公司实训,既可以得到理论帮助,又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会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福士汽车零部件(济南)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张桃表示,他们会针对学徒进行培训,这样的方式会让学徒更快地融入企业。
同样从这条技能大道上成长起来的丁明辉,则帮助更多学生完成了技能成才的梦想。2013年,丁明辉从济南职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打铁还需自身硬。丁明辉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在学校倡导的理实一体化理念下,丁明辉不断强化自己的“双师”素质,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多次参与技能培训和技能比武,参与AHK-济南考委会建设,参加制定考官培训课程标准,为自己积累经验。
丁明辉迅速成长起来。作为教研室主任,他带领教师研讨学科间知识的勾连融通、组成模块化教学课程,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丁明辉还成立工作室,打造课程和人才的摇篮。他创意设计开发了鲁班锁项目载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实施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去年,他以天安门为素材,带领工作室成员设计并制作天安门模型为党献礼,成为创新的手动课程思政。
以企业实景教学为支点,学生们不仅拥有了傍身的专业硬技能,而且提升了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企业看重的核心软技能。如今,中德技术学院已经累计培养465名“订单班”毕业生。作为第一批接触“双元制”教学的学徒,2011级学生吴向波是跟着培训基地成长起来的。当年,他成功签约费斯托气动有限公司。如今,已经从一名一线的设备操作工走上了管理岗位。
吴向波所在的费斯托气动有限公司是倡导“双元制”学徒培养模式的领跑者,也是中德技术学院最主要的合作伙伴。11年来,双方已共同培养了8届毕业生,向车间输送了210多名技能人才。
费斯托职业培训经理李继堂说:“企业最清楚自身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11年,我们基层一线的员工半数以上甚至百分之六七十,可能都是由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他们真真正正是我们需要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