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深化产教融合 助力山东职教高地建设 从爱好到专业的“技术达人” 济南职业学院 “双元育人”本土化铺就学生成才路 青岛西海岸新区职业中专 “靶向”发力推高职业教育办学适应性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关 注 职 业 教 育 “三教” 改 革】

青岛西海岸新区职业中专 “靶向”发力推高职业教育办学适应性

□ 廉德忠 王芳

“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学校,只有精准‘靶向’发力,在推高办学适应性上下功夫,才能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正中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适用性人才。”青岛西海岸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王明刚说。

近年来,学校以改革创新的举措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精准“靶向”发力,走出了一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教育之路。

社会需求导向,增强专业建设适应性

“我们有自己的茶园、自己的制茶车间、自己的茶艺室,有专业的‘大师傅’手把手地教,如果不好好学,对不住学校的用心,更对不住自己的初心。”9月6日,正在制茶室实训的学生胡静静认真地说。

学校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区域内种植茶叶、制茶炒茶历史悠久,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人才需求缺口较大。2013年,学校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并配套建设了10多亩生态有机茶园、手工制茶实训室、茶艺室、茶叶审评室等实习实训场所。当年就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手工制茶”赛项中夺得金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2021年,招收27人,胡静静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又有40人报考了这个专业。它成为区域内茶叶生产与加工人才的“孵化基地”。

学校以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靶向”,围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支柱产业加强专业建设,开设了机电、数控、汽车、建筑等8个大专业,茶叶生产与加工、建筑工程施工等29个小专业,构建起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两翼的专业建设格局。该校的数控和汽修专业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现代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专业群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同时,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建立了常态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先后增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专业。实施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定、教材共编、师资共用、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打造了“办一个专业、引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发展模式。

“三教”改革定向,提高立德树人效能

学校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定位把向。坚持文化育人,先后在校内建成了党史馆暨新区思政教育研究中心、新区党史学习教育驿站,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了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内生力和凝聚力。学校的“和竞弘道,立业立人”德育实践被确定为“青岛市德育品牌”,“和竞青春,职教义工”创建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十佳文明品牌”。大力推行课程育人,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库,建成山东省共建共享资源课程5门、青岛市精品课程27门。学校教师编写的校本课程《清廉人生》,填补了中职学校以课程形式开展廉洁教育的空白。投资100 万元设立风谷创客中心,创建创客空间及各类工坊27个,自主开发《三创导航》校本教材,开展“三创”大课堂、创业沙龙、“新创业之星”评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我刚入校时,感到自己前途迷茫,丧失了学习动力。老师们苦口婆心地劝导我,教我学文化、练技能。”今年刚刚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金牌的2019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王潇文深有体会地说,“学校对我们进行的成人成才教育,让我有了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方向。”

学校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推动立德树人走向学生心灵深处。学校先后选派7名专业教师到德国等地研修、入企锻炼,使教育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探索的“项目实训教学法”,解构生产项目和大赛项目,植入课程模块,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佩服。从南车集团、大连机床厂等引进能工巧匠12人,聘请兼职教师56名,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引领学生对“德技兼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着力打造省级技能传承平台2个、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以教师团队的整体力量提升立德树人效能,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高,128名学生被评为“省技能拔尖人才”,14 名学生获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30名学生获中职国家奖学金,数量居全省首位。连续8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64金、71银、36铜。其中,2022年获3金、6银、5铜,金牌数、奖牌数位列青岛市中职学校第一。

“双引擎”领向,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学校师生研发‘布揽机阀板’和‘浅滩埋设犁’,首次实现了浅滩海缆埋设作业机械化、工程化,填补了国内空白。”副校长石发晋介绍说,“我们实施‘种子嵌入式’办学,师生成为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一线生产的‘种子’。”

学校以校企合作育人为引擎,推动校企融合向广度、深度延伸。引进青岛瑞迪奥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了校企共享研发中心,开展“项目引领式”教学,在“教学工厂”中优化人才培养。与青岛芹鑫盛达五金机电有限公司共建“舰模教学工厂”,生产的舰模成为青岛特色旅游纪念品。与青钢集团、海信日立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数控、计算机等7个专业分别被确定为山东省、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校自主研发的3种3D打印机已批量生产,为山东商河职业中专、贵州城市服务职业学校等装备使用,助力东西协作。

同时,学校积极搭建办学新引擎,助力学生成人成才。与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联合开办“三二连读”大专班;与青岛理工大学、潍坊学院实施“3+4”对口贯通分段试点培养,转段成功率达100%,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以“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为信条,从制度、管理、服务等多方面提供保障,全面提升职教高考教学质量。今年,共有11个专业类别的学生参加职教高考,226人达本科线,升本科人数和达线率均居全省前列。

“我们将在职业教育适应性上进行积极探索,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实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王明刚满怀信心地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